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银发家园
2025年08月29日

抗战中的母亲

□ 孙志洁

 

去年,我回到阔别七十多年的故乡,重踏故地,思绪万千。我的故乡山东招远是我国黄金的重要产地,盛产的粉丝更是闻名全国。当汽车行驶在宽畅的公路,两边碧绿的麦田和山坡上的苹果园映入我的眼帘,坡上松树林和坡下果园在远山的衬托下,显出一幅极美的景色。车进村庄,两旁的草房早已经成了一幢幢漂亮的砖瓦房。我的家就坐落在村西头大沙河的山坳上,碎石砌成的围墙,石块铺就的小路,屋顶是用高粱秆搭成的,这老宅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屹立在山坳上,听叔辈们说:他们早在河东岸盖了新房,这座老宅是前辈们生活战斗的历史见证,保留它是为了让在外的小辈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

走进大杂院,看着房子里的土炕、油灯......这就是我祖辈和父亲母亲生活的地方,也是我出生的地方,闭上眼睛,母亲那慈祥的面容即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母亲姓冯,胶东招远县前花园村人,一头乌黑的短发,中等个子,忠厚淳朴,有一副结实的身板,能吃苦耐劳,她那双反封建礼教放松了的小脚,走起路来蹭蹭有力,一看就是个标准的北方大娘。

她受父母之命嫁到父亲家,一个地处老虎山下的穷山村,百来户人家,近千号人,可全村没有一块平整的庄稼地,尽是贫瘠的山坡地和乱石岗地,终年吃的是地瓜和杂粮。可是在日军占领的年代,他们对这穷山村也不放过,时常下来清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乡亲们怨声载道,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父亲早年就参加了革命,带领县武工队炸金矿、炸炮楼,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母亲则担任了村妇救会主任,积极投入到抗日活动中,动员青壮年参军打鬼子,组织妇女姐妹们送军粮,送衣被,支援前线。

1945年的春天,垂死挣扎的日军开始疯狂清乡,母亲带领村妇救会的姐妹们同村民兵连夜组织乡亲们向后山转移。她抱着未满周岁的孩子急忙向山后跑,刚走到村外就被几个日本鬼子发现,在后面追赶并不停的开枪。

夜晚,母亲借着微弱的月光迈着沉重的步伐,抱着孩子拼了命地向前跑,途中跌倒了好几次,每次跌倒就听到孩子的哭叫声,母亲忙捂住孩子的嘴,生怕暴露目标,幸亏遇到了村里的民兵进行阻击才得以逃生。

深夜,天空黑沉沉的,地也黑沉沉的,北风呼啸,不时听到几声枪声,寒风吹打在身上,不由地直打颤,乡亲们互相依偎着坚持着,大家坚信熬过寒冬就是春天。

当远边山头露出一丝光亮,鬼子们撤回了炮楼,母亲才带领乡亲们返回村庄。然而家里已被砸得破乱不堪,家中牛羊被掠走,仅剩的一点春粮也被鬼子全部抢走了。

这一年又遇到旱灾,为了度过春荒,为了生存,乡亲们只得上山挖野菜充饥。母亲看着这一家老的老,小的小,也只得带上几个小叔们上山挖野菜。当时家中人口多,母亲为了照顾大家,经常连野菜都吃不饱,吃了上顿没下顿,面黄肌瘦。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我那未满周岁的哥哥就是吃不上奶,活活饿死在母亲怀里。不久,疾病缠身的爷爷看着全家度日如年又无能为力,老泪纵横,也含恨而去。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母亲凭借着她那坚强的毅力维持着全家,终于等来了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招远县建立了人民政权后,成了胶东地区的解放区,母亲和乡亲们又积极投入到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中,乡亲们翻身当家作了主人,从此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

1949年,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口号声中,父亲参加了渡江战役,上海解放后父亲留任在市公安战线工作。1951年他回山东把母亲和我接来上海,从此我们过上了安定团聚的生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