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文化
2025年08月29日

创新空间共享机制 激活社区文化源动力

——“ART邻里”长宁公共文化场馆共享文化服务模式的治理新篇

 社区居民参加ART邻里活动

 

 老师现场教学

 

 

“ART邻里”长宁公共文化场馆共享文化服务模式是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推出的创新社区美育行动,通过社区主理人模式连接专业文化资源与基层社区,打造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共建共享的社区文化治理新模式。该机制以“邻里艺术”为核心,通过社区主理人策划的系列主题展览及主导的系列文化活动,让艺术融入日常生活,提升社区居民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构建兼具烟火气与人文温度的社区文化共同体。

撰稿 文达

 

非遗主题展现场

 

 小朋友参加漆艺公益课

 

为何要搭建这座“文化桥梁”?

 

(一)市民文化需求增长,呼唤服务新模式

随着社会文化需求的蓬勃增长,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难以全面覆盖和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为破解这一困境,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长宁非遗保护中心),以非遗中心博乐展堂为载体,共同推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邻里艺术”美育行动,“ART邻里”长宁公共文化场馆共享文化服务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机制致力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是长宁区响应《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惠及于民。

(二)国际化长宁,如何把文化送到家门口?

长宁区作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城区,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积极践行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区域内文化资源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良好,但如何打通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社区、直接抵达基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ART邻里”长宁公共文化场馆共享文化服务模式正是长宁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举措。

(三)“ART邻里”应运而生,搭建互动大舞台

“ART邻里”长宁公共文化场馆共享文化服务模式宛如一座文化桥梁,连接起基层群众与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主理人这一关键角色,激发基层公共文化的无限活力,搭建了一个让艺术家和社区居民能够跨越界限、实现真正互动与交流的平台。自2025年1月正式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参与人数持续增长,逐步成为长宁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创新样本和特色品牌。

 

创新四招:让艺术走进生活

 

(一)社区来了“文化项目主理人”

2025年1月22日,“ART邻里”共享空间主理人招募工作正式开启,短时间内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具有丰富文化经验和热情的人才踊跃参与。这些主理人并非简单的活动组织者,而是兼具策划、运营、传播能力的“社区文化赋能者”。他们依托自身专业背景和社会网络,有效链接非遗传承人、艺术家、文创机构等多方资源,将分散的文化要素系统整合并导入社区空间,实现资源在基层的优化配置。主理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领域的融合与创新,为基层公共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主理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枢纽作用,将专业的艺术语言转化为社区居民易于感知、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降低艺术鉴赏门槛,提升文化服务的亲和力与有效性。通过挖掘和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将非遗技艺、艺术创作、文化讲座等优质内容以亲民方式呈现给社区居民。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文化机构、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多方互动与合作,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叠加的倍增效应。

(三)从“看展览”到“玩展览”

首期“ART邻里”长宁公共文化场馆共享文化服务模式的展览以“匠心传韵、非遗新生”为主题,上海砚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曹典雅女士作为首期策展人,精选三位非遗老师共106件非遗作品参加展览。展览将镌刻千年文人雅韵的竹刻、凝聚民间智慧的布贴画、诠释东方色彩美学的漂漆技艺共同编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展品中没有一件奢侈品,却比任何“精心设计”的展陈都动人,展现了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互动体验模式: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变

“ART邻里”特别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第一期展览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场非遗体验课,激发了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即将举办的第二期“积与木——中国木建筑积木模型展”,采用独创的“积木语言翻译传统技艺”模式,首次采用通用积木零件对复杂木构进行模块化解构,降低学习门槛,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转化为可触摸、可组装的沉浸式体验。这种互动模式让公众在拼插互动中学到化繁为简的营造技术,开创了由社区文化项目主理人推动、全民参与的遗产保护新范式。

 

成效看得见:社区文化“活了”

 

(一)居民乐享:家门口的非遗魅力

“ART邻里”通过主理人的专业策划和资源整合,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体验。首期非遗主题展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许多居民表示,通过参观展览,他们不仅欣赏到了优秀的艺术作品,还增进了对非遗领域的了解。这种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服务方式,有效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社区文化生活的品质和内涵。

(二)融入日常:全民美育,增强文化自信

“ART邻里”通过艺术展览、体验课程、互动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居民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艺术家与社区居民的直接互动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共享,让大家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艺术,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这种润物无声的美育方式,培养了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

(三)搭建社区共识,促进邻里和谐

“ART邻里”是以文化为纽带,提升居民主动性和参与感,实现社区“情感联结-能力建设-资源整合”的治理闭环,最终构建兼具烟火气与人文温度的共同体。该机制极大激发了社区企业和主理人服务社会、反馈社会的热情。砚染文化项目主理人曹典雅女士谈到:“有了‘ART邻里’机制,人人都是文化之树,根须相连,就能长成一片文化的森林”。这种机制创新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增强社区认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据社区工作人员反映,自“ART邻里”机制运行以来,社区居民因文化活动而建立了微信群,邻里关系显著升温,围绕展览主题自发形成的讨论和交流日益增多,文化正在成为凝聚社区共识、促进邻里和谐的重要润滑剂和凝聚力。

 

未来蓝图:让邻里艺术走得更远

 

(一)拓展主理人生态圈,扩大招募范围

未来,“ART邻里”机制将继续扩大主理人招募范围,吸引更多元背景的文化从业者和爱好者加入。建立主理人培训体系和交流平台,提升主理人的专业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完善主理人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形成稳定活跃的主理人生态圈,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二)数字化赋能社区文化,打破时空限制

“ART邻里”机制将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场馆展示、互动体验、传播推广等方面的应用。利用AI、VR等技术手段,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和体验方式,提升文化服务的趣味性和可及性。建设线上文化资源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共享,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居民能够便捷地获取文化服务。

(三)模式推广与标准化建设,提供“长宁模式”

在总结现有经验基础上,“ART邻里”机制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文化治理模式,在更广泛区域内推广应用。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和评价体系,确保文化服务的品质和可持续性。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深入理论研究和方法总结,为社区文化治理创新提供学术支持和实践指导。最终目标是形成一套完整的《社区文化项目主理人工作手册》和《ART邻里运营标准》,并选择若干条件成熟的街道和社区进行试点推广,力争将“长宁模式”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市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典范。

“ART邻里”长宁公共文化场馆共享文化服务模式机制在“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指引下,通过主理人模式、资源整合创新和社区多元参与,成功打通了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成为长宁区社区文化治理的创新典范。未来,“ART邻里”机制将继续深化完善,吸引更多主理人加入,举办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活动,让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在基层社区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推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贡献长宁智慧和力量。

 

策展团队现场导览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