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社会
2025年08月29日

实时监测,智能水表“上岗”养老场景

——长宁为社区老人撑起安全“保护伞”

一个水表,一声警报,一份派单……如何进行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日常监护?这个专为社区老年人安装的智能水表,交上了一份高效而温馨的“答卷”。

接到来自长宁区城运中心的警报电话后,新泾镇淞二居委会的老龄干部陈晓峰连忙前往包爷爷家,几番敲门不应后,又找到紧急联系方式——包爷爷儿子的电话并打了过去。“天气太热了,我把老人接到我家里住几天。”得到答复后的陈晓峰终于松了一口气。那么,这通令她万分着急的警报为何会发出呢?原来,包爷爷家里安装了智能水表,老人不在家的这几天,智能水表平台显示辖区内85岁的包爷爷前一天早晨至当天早晨水表的用水量为0,这一异常数据触发了警报,区城运中心系统立即电话告警家属,由于电话未接通,便将该事件派单至淞二居委会。

包爷爷居住的小区金虹苑内,共有10多户高龄独居和高龄纯老家庭安装了智能水表。“近期我们接到了三次来自智能水表平台的派单,都在第一时间上门并联系老人的子女。”陈晓峰说。

这样一个特别的水表可追溯至5年前。2020年,江苏路街道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街镇之一,率先试点了老年人居家照护安全监测“智能水表”应用,探索“一网统管+智慧养老”模块,积累并提炼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直至2022年底,长宁区在10个街镇全面铺开智能水表安全监测服务工作,旨在提高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日常监护,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养老服务“赋能”,扩大对独居老人的关爱服务覆盖面。现在,为社区困难老年人安装智能水表已成为市、区两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长宁区持续深入开展此项工作,致力于提升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生活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信息化进程。

依据初期江苏路街道的试点情况,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长宁区确定了全区智能水表的报警规则和处置流程:即24小时用水量高于2立方米或低于0.01立方米时会产生报警,并于每天上午8点上传前一天水表的用水情况,形成事件告警,触发报警首先AI语音外呼老人家属,无法完成告警联系的,再由系统自动派单至居委会工作人员,同时进行电话催告,居委会干部需上门核实老人居家情况并进行结案。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形成了“发现—上报(预警)—处置(派单)—反馈”的闭环工作流程,确保了每一次报警都能得到及时处理和反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为保证项目的有序推进,我们在推进初期积极与相关部门做好沟通衔接,根据需求进行了技术优化与改进。”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技术对接,智能水表异常远程读数可通过“困难老人关怀平台”推送至长宁区大数据平台及区城运智能派单平台,打通平台之间的壁垒,形成数据共享,为后续的分析和处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提升了服务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全天候、不间断、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工作模式,有效避免了老人在家遭遇意外无人救助的情况。”24小时不停歇的安全监测服务,为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据介绍,长宁区智能水表安全监测服务对象,目前以区内的高龄独居和高龄纯老家庭在内的特殊困难老年人为主。“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将区特殊困难老人名单交给城投水务集团,由该公司按月反馈已经安装了智能水表的老人家庭数据,再通过居委会干部、社区志愿者的入户宣传,同有需求的老人家庭签约。” 长宁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孟刚告诉记者,目前长宁区共为2358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安装了智能水表,其中,今年前7个月共安装了1190户,已超额完成了长宁区“为民办实事”项目的500户指标。

撰稿 谭奕茂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