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社区
2025年08月29日

物业撤场、欠费停摆,30年老楼缘何能“涅磐重生”

——兆丰大厦(南楼)业委会迎难而上攻坚记

长宁路上的兆丰大厦(南楼)是一栋建成30年的外销房,2018年曾因物业临时撤场陷入困境。“临危受命”的业委会接过这个设备老化、资金短缺的“烂摊子”,不仅将其打造成业主满意度近100%、物业费收缴率100%的宜居家园,更为业委会破解小区治理难题、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临危受命,勇挑重担解难题

 

2018年,兆丰大厦(南楼)业委会刚成立时,面临的是账上无钱、还欠着5000元电费、连保安工资都发不出的困境,原物业突然撤离,让这栋建于1993年的外销房陷入“无人管”的混乱局面。党员王惠国“临危受命”被业主推举为业委会主任,带领业委会成员们以担当精神带头自掏腰包,共同垫付欠款解决燃眉之急。

随后,业委会成员奔波于周边多个小区,最终选聘新仙崖物业公司,并创新采用酬金制——物业仅收取固定酬金,小区公共收益和支出全透明,业主能直接监督资金流向。“钱花在哪、花了多少,大家都看得见,才会放心。”这一模式把保洁频次、安保巡逻等服务标准明确写入合同,物业按约定服务拿酬金,业主不满意可调整,很快小区楼道变亮、垃圾得到及时清理,服务赢得业主信任。

物业公司进场后,针对居民反映较多的电梯老化成了最先要解决的安全隐患——启动时晃动、停靠时异响,偶尔还会“卡壳”,老人小孩上下楼总捏着一把汗。更麻烦的是,大厦作为外销房没有维修基金,更换电梯的费用需100户业主集资,且还有业主定居国外,联系难、意见统一难。

业委会成员们带头挨家挨户上门沟通。面对犹豫的业主,余雪芳耐心讲解老旧电梯的安全隐患;对资金问题不放心的业主,她一趟趟跑,有时一户要上门五六次,从资金筹集细节到使用计划、后续监督,都掰开揉碎了反复解释,业主白天不在家就晚上登门,态度始终温和真诚。

那段日子,整个业委会从清晨奔忙到深夜,脚下磨出泡、嗓子喊沙哑也没人退缩,最终100户业主齐心凑齐款项。2020年9月底,两部新电梯顺利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业主“心头大患”。

 

精打细算,盘活资源促发展

 

老小区改造需求多但资金有限,业委会主动扛起“精打细算”的责任,通过多种方式盘活资源:2020年向长宁区房屋维修应急中心申请到维修资金补建;出租公共空间增加年收入;发现物业办公室租金高昂后,和物业商量将其挪到一楼放信箱的小房间,把业主信箱统一搬到长宁路入口大厅,既不影响美观又节省费用。“账户里有了余钱,就能为小区做更多事。”王惠国说道。

因开源节流有方,业委会成立第一年就有了盈余,随后多次讨论后,用这笔钱装修楼道公共空间,更换吊顶、重装照明,环境焕然一新,风格获居民的好评。

2022年,业委会留意到不少居民希望在家门口锻炼的需求,于是第一时间向华一居民区党总支反映,提议设立小区健身点。党总支迅速响应并向街道申请“家门口工程”支持,2023年项目顺利落实——选址曾堆满建筑垃圾、环境杂乱的小区门口,在业委会规划推动下安装健身器材,让脏乱角落蜕变成居民锻炼休闲、商议小区治理的好去处。

与此同时,小区污水管道因使用年限久,不少路段老化凹陷,导致排水不畅、频繁堵塞,下雨时积水与凹凸路面叠加让通行困难。业委会研究后,决定同步启动污水管道改造与路面重铺工程。施工期间,王惠国和许建明每天清晨7点就守在现场,“大家集资不容易,不能坏了好事。”如今,坑洼路面变平整,居民走路、推车无需再“小心翼翼”,业主感慨:“以前路过都得绕着走,现在成了咱小区的‘小公园’,多亏了业委会!”。

从最初被质疑“能行吗?”“别走过场!”,到如今收获这么高的业主满意度和物业费收缴率,兆丰大厦(南楼)业委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其在小区治理中的重要性——它既是业主诉求的“传声筒”,也是多方利益的“协调者”,更是社区发展的“规划师”。有业主坦言:“现在看到小区的变化,主动缴物业费是应该的!”也有居民特意写下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认可:“电梯换得安心,消防修得放心,楼道改得舒心,路面铺得顺心,健身点建得暖心,多亏了业委会这班人。”

“业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方向。”王惠国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兆丰大厦(南楼)的故事,也正朝着更温暖、更宜居的方向继续书写。

 

撰稿 李媛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