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调光”不再扰民
——记华阳路街道第一网格巧解商居矛盾
“两老两多”社区如何化解商居矛盾?长宁区华阳路街道第一综合网格近日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模式,成功协调解决沿街酒店灯光扰民问题,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样本。
最近,第一综合网格收到了居民的“求助”,说华阳路上有一家酒店的招牌,晚上灯光太亮。门头的LED灯箱发出的强光,直直地照到对面的居民楼,特别是二楼的住户,因为楼层正好和灯箱差不多高,一到晚上,卧室、客厅都被这光线“罩”住了。这束刺眼的光,打扰了居民正常的休息。
当天晚上,网格的工作人员就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实地查看灯光的亮度以及居民受影响的程度。经过确认,酒店招牌上发光字的亮度确实太高,容易让人觉得不舒服,居民们说的情况和实际基本一样。在和酒店沟通的时候,网格工作人员还了解到,酒店负责人自己也不知道灯箱的亮度是多少,他觉得既然是请专业的制作公司定制的招牌,应该不会有问题,没想到却引来邻里间的矛盾。这招牌的灯到底开不开、怎么开,让店家犯了难。
为了解决问题,第一综合网格“吹哨”,邀请了区绿化市容局和区市容景观灯光管理所工作人员,寻求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区市容景观灯光管理所迅速安排专业人员上门检测,判断招牌的亮度,并根据招牌灯光和居民楼之间的距离,明确了灯光亮度的限制标准,出具了专业的检测报告。
随后,区绿化市容局和城管部门一起找酒店负责人谈话,给他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出招牌在尺寸和灯光效果方面的具体要求,要求酒店按照标准及时整改。有了专业力量的支持和科学的数据,为进一步协调和执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这也体现出“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在整合不同领域资源、加强专业指导方面的强大作用。
面对法规政策和第三方的专业报告,酒店负责人表示愿意配合整改,但也担心调整灯光会影响生意。于是,第一综合网格搭建了一个沟通的平台,让酒店负责人和居民面对面交流。居民们说出了深夜强光对孩子学习、老人休息造成的困扰;酒店负责人也表示,作为社区里的一家酒店,希望能在尽量不影响经营的前提下,和邻里处好关系。经过一番坦诚的交流,在第三方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酒店方和居民达成了调整方案:一是把灯光换成比较柔和的暖光灯;二是酒店大堂里,每晚10点之后可保留必要的照明。
一面是商户的经营需求,一面是居民的宜居权利,基层治理往往面临这样的“两难”。华阳路街道第一综合网格通过区级部门的专业指导、网格工作人员在中间协调、执法力量联动,构建起“跨部门响应—多主体协同—高效能处置”的全链条治理模式,既保障居民的权益,又兼顾商家的经营需求,助力打造“居民有感受、商家有感受、社会有感受”的治理局面。
撰稿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