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教育
2025年07月04日

拓展多元实践课程 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今年来,长宁各校在课堂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从语文教学创新到“乐·活”教育思想探究,再到京剧进校园等校社联动活动,长宁师生以多元实践拓展教育边界,让课堂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焕发活力。

 

新世纪小学展现师生共学的课堂场景

寓思于动,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近日,新世纪小学在虹桥艺术中心举行“语文,可以这样学”第9届语文学习颁奖典礼,以一场沉浸式语文盛宴,展现了语文学习的无限可能。

古诗文诵读率先拉开这场语文学习展示的序幕。朗朗童声清脆吟诵出《三字经》《千字文》,还有各年级的主题诗诵读。在新世纪小学,每天上午的“8分钟古诗文诵读”一直是同学们漫游千年文海的窗口。通过305首经典诗文的浸润式学习,同学们的视野从课本延伸至课外,感受文字与声音交织的美。紧接着,同学们的《轻扣诗歌大门》《历史之痛与少年之志》等课文朗读将文字与情感交融,《蝈蝈和蛐蛐》《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等表演则将书本的世界演绎得妙趣横生。

活动现场,两堂特色的语文阅读课则展现出新世纪小学鲜活的教学模式。以读代讲的精读微型课堂《海底世界》中,朗读教学是核心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字斟句酌品读课本教材,从而深入文本,感悟语言之美。泛读课堂则以《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整本书为依托,开启了一堂阅读分享微型课,同学们围绕着书籍畅所欲言,从回顾人物、情节,到与书中“人物”对话,“原来一本书可以这样读!”同学们感叹道。

在跨学科学习展示的板块,孩子们用绘本创作《一支铅笔的梦想》表达想象,用艺术表演《夸父追日》诠释经典,在“声”临其境的现场配音中感受语言魅力。“语文学习是可以唱出来,画出来,演出来,玩出来的,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多元、跨学科的学习,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在润物细无声式的学习中,爱上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师张婉介绍,这样的学习打破了课堂边界,不断进行学科融合,让语文学习“活”起来。

活动最后的颁奖环节将典礼推向了高潮。活动前,新世纪小学各年级分别开展了“识字大王”“故事大王”“最美朗读者”“AI协创小诗人”“小小作家”等精彩学科活动。现场,获奖学生依次登台,兴奋地接受属于他们的荣誉。

据了解,新世纪小学语文学习颁奖典礼自2008年创办以来,已经有了近20年的品牌历史。活动两年一届,秉持着“人人上台”的理念,由全体语文教师与孩子们同台演出,或朗诵或表演,展现师生共学的鲜活场景。

丰富的语文学习方式也形成了新世纪小学“一体四翼”的语文课程体系。“一体”即一本语文教材,“四翼”则是四双能够为语文学习插上的翅膀,古诗文诵读、泛读,跨学科学习,口语交际及书面表达。“当孩子们有了精读课上的方法学习、泛读课上大量的阅读积累,以及不同形式的跨学科学习,表达就成为了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张婉介绍道。

撰稿  何郁柠

 

愚一幼儿园开展陈鹤琴教育思想创新实践研讨会

以好奇心为火种 激发对知识的探索欲

 

近日,愚园路第一幼儿园以“乐童年·活教育”为主题,开展陈鹤琴教育思想创新实践研讨会,向大家展示了这所具有86年历史的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如何在一日生活的教育中,让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的“活教育”教育思想焕发新生机。

走进愚一幼儿园的展示区,处处可见孩子们专注探索的身影。“陈爷爷故事会”现场,两位小朋友翻开自制的《陈爷爷的大图书》,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着陈鹤琴爷爷的生平经历。“小鸡日记”区域,几位“饲养员”仔细观察着几只刚孵化小鸡的生长状态。“柠檬编辑部”的货架上,一排排由孩子们手绘的“图书”正在全新发布。还有温馨的室外兔窝窝搭建区、欢乐的沙水游戏池、神奇的光影毕业照等场所,处处洋溢着孩子们探索的乐趣。

这种生动活泼的教育场景,正是愚一幼儿园“乐·活”教育理念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愚一幼儿园将陈鹤琴“活教育”的理念系统化地融入日常教学,依托“乐·活16节”“乐·活24事”等特色活动,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原本,引导孩子们从兴趣出发,主动探究。如在养育小鸡的过程中,孩子们主动发问,探究小鸡孵化需要的环境条件,什么样的食物适合小鸡成长,还动手为小鸡搭建小窝。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学会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在真实情境中持续深度学习,从而获得关键能力。”汇报现场,愚一幼儿园园长金莹说道。

活动现场,愚一幼儿园教师周张凰还带领着凯欣大一班的孩子开展了一堂“你好,陈爷爷”的教学活动。“陈鹤琴爷爷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也会带小朋友们开展探究活动吗?”“陈爷爷的家里养不养宠物?”在探究式的课堂中,孩子们好奇地发问,生发出无数奇思妙想。面对这群“会提问、爱思考”的孩子,陈鹤琴先生的孙女陈庆女士也作为研讨会嘉宾来到了现场,耐心解答孩子们的疑问。活动现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左志宏为这次研讨会做了专业点评,教授朱佳雄做了相关微报告。 

作为首批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首批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基地园,首家“综合性主题教育”试点园,愚一幼儿园在80余年里始终坚守“活教育”的理念,以儿童天性为原点,以好奇心作为火种,以探索欲为燃料,构建起浸润式的教育生态。园长金莹认为,这样的教育理念同样也是面向未来的:“在人工智能时代,‘保卫民族幼苗’应该演变为培养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者,在我们打造的这个适合儿童完整成长的生活乐园中,恰恰可以支持幼儿形成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获得不断探究的关键能力。”

 撰稿  何郁柠

 

 

延安初中推出系列课程鼓励学生走进街区

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长宁区民政局与延安初中在“小蓝花”市民中心开展的“好一朵美丽的小蓝花”社校联动实验课程近日正式结业,这门关于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课程,让孩子们收获满满。

我们的大脑功能分区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方法可以锻炼大脑?在“小蓝花”市民中心,延安初中的8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探索了认知功能与认知障碍的奥秘,并参加了脑活力游戏。

“人类大脑作为所有器官中最复杂的部分,是所有神经系统的中枢。”老师用形象的示意图向大家演示,“一旦大脑组织受到损伤,无论是内部引发的还是外部造成的,受损的大脑都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下降等,进而影响我们的日常活动。”

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体验认知障碍对感官的影响。其中一位同学戴上模拟视功能受损的眼镜和其他同学一起参与脑力游戏,在辨别颜色的游戏中,该同学明显比其他同学反应慢。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还认识到图形、颜色、文字组合的标识对于人的重要性。

据了解,今年3月,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课后服务活动课《小蓝花行动进校园》首次启动。在过去的2个月里,学生们参与了包括幸福社区和“小蓝花”友好街区调研、友好城区沙盘制作、幸福社区议题任务书制定、街区记忆的故事与艺术再现活动等形式丰富的课程活动。

“我印象最深的是街头采访,收集大家关于记忆中的味道,听到了很多动人的故事。”“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沙盘活动,我们给自己的沙盘定制了很多独特的标签,希望它们也能唤起更多人宝贵的回忆。”随着课程的结束,学生们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和感触。

“我们通过一系列课程鼓励学生走进街区,走进‘小蓝花’市民中心,与长者互动,在实践中学习推广友好理念,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延安初中校长许军表示,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公益和养老服务议题,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构建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认知障碍风险预防和服务支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长宁区积极打造深度老龄化背景下老年认知障碍服务支持体系的样板,鼓励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小蓝花”守护记忆关爱行动。“小蓝花行动进校园”旨在通过学生的参与,提高公众对认知功能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精神;同时,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在社区中将“尊老、敬老、助老”的理念付诸行动,推动小蓝花友好街区建设,为构建更包容、友善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撰稿  谭奕茂

 

娄山中学将传统艺术引入校园

深化“非遗+美育”的创新教育模式

 

近日,市文旅局、市教育局携手上海京剧院走进娄山中学,来自上海京剧院的演员们现场演绎京剧经典桥段,让同学们在“京剧小课堂”里沉浸式学习体验国粹的魅力。

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上海京剧院的艺术家们身着华丽戏服,为师生们带来了《三岔口》《罢宴》等经典戏曲唱段。舞台上,演员们以精湛的武打技巧,展现了京剧武戏的激烈精彩;通过细腻唱腔和表演,传递出京剧文戏的韵味情感,一招一式尽显京剧艺术精妙,赢得师生们阵阵掌声喝彩。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京剧小课堂”,来自上海京剧院的专业演员现场教学,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京剧身段。“原来一个简单的开门都这么讲究!”“折子戏演出堪称视觉听觉盛宴!老师们功底深厚,一招一式尽显专业,让我们对京剧的爱又多了几分。”参与活动的几位同学纷纷感叹。

娄山中学京剧社学生也登台表演了《穆桂英挂帅》唱段,用略显稚嫩但热情满满的表演,积极展现着自己的京剧学习成果。“我们今天演绎的是女将带领她的娘子军们去打仗的故事,我觉得诠释这个角色的时候应该要有精气神,不同于大家闺秀,眼神要威风凛凛,动作也要有力量。”京剧社成员王宇璜道出她的表演心得。六年级学生洪熙雯也是学校京剧社的一员,回顾自己的京剧学习经历,她分享道:“我的外婆很喜欢听戏曲,从小教我唱歌,给我种下了京剧启蒙的种子。没想到上了初中后,学校的京剧社团给我了全新的体验,从动作到眼神的学习都很有挑战性,站上舞台表演也让我很有成就感。”

据了解,娄山中学是上海市首批“青少年戏曲人才传承示范校”,学校特色社团京剧社有着近30年历史,始终以“非遗+美育”模式打造“可触摸”的民族记忆,扎实推进“非遗京剧生活化”;通过“大思政+传统文化”以戏育人,通过“唱念做打”锤炼学生品格,以红色剧目涵养精神;通过跨学科融合,联动多门学科达成“五育并举”;通过推动校社联动,构建文化传承生态圈。京剧社坚持“零基础登台”,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传承主角。团队及学员在上海市百校风采大赛、上海市戏曲白玉兰等市级大赛中屡获殊荣。

“将传统艺术瑰宝京剧引入校园,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娄山中学京剧社负责老师王莉雯说道,“这不仅让参与表演的学生锻炼了团队协作、舞台表现力和自信心,也让观看演出的学生拓宽了文化视野,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欲望。”

据悉,未来娄山中学还将与上海京剧院在专业师资共享、京剧艺术校园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深化娄山中学“非遗+美育”的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艺术学习平台。

 撰稿  何郁柠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