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4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聚焦
2025年04月18日

山海相融育桃李 教育筑梦续新篇

——长宁教师赴云南、新疆开展“组团式”帮扶工作的故事

编者按  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背景下,一大批长宁教师热情奔赴千里之外的云南和新疆辛勤耕耘,播撒教育的希望种子。由长宁教师组成的教育帮扶队伍分别赴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绿春县高级中学、红河县第一中学、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和新疆克拉玛依市开展帮扶工作。帮扶团队发挥组员特长,用心把长宁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理念融入当地教育事业中,通过学校管理、示范教学、校本教研、业务培训和教学指导等形式,带动受援学校及地区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架起了一座座沪滇、沪克携手沟通交流的桥梁。

 

撰稿  何郁柠

 

全面助力 从“输血”到“造血”走上上坡路

 

过去的一年里,延安中学副校长范国刚、区教育学院高中政治教研员石洋、延安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李伟超、建青实验学校体育教师张庆华在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金平一中)积极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校本课程资源库建设,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范国刚:下功夫促专业化发展

 

为了尽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范国刚在推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方面下足了功夫。他组织100多位教师到上海市延安中学等学校跟岗学习培训,为教师提供成长的机会和平台;并邀请延安中学等名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20多人到金平一中开展融合式教研,推进课堂教学改进。在日常教学中,他持续推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根据教师发展现状,实施分层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实行双备课组长制,由帮扶教师和本地教师共同担任组长,积极推动“备课组探究式备课制”等,整体提升老师专业水平;此外,着重加强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通过教师备课资料的不断积累优化,一套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校本课程资源库逐步建立起来。

依托省、州、县三级培训及帮扶学校的带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做到了“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既“带成绩”又“带队伍”。2024年,金平县第一中学教师获得县级以上奖励41项,其中省级奖励14项。许多学生说,老师上课“变得好玩了”。

在金平县担任校长的两年多里,范国刚立足金平一中实际校情,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这所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九成的边疆高中,顺利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三等高中,逐步走上从“输血”到“造血”的“上坡路”。

提起这些令人激动的成果,范国刚笑着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学习上海的好做法、用足上海的好资源,让更多师生家长认可金平一中,认可沪滇教育协作成果。”

 

 

石洋:用粉笔丈量教育初心

 

从区教育学院高中政治教研员,到金平一中的教师兼教务处主任,面对边疆地区教育困境,石洋创新开展“议题式教学+边疆实践”融合探索,针对高二、高三不同学情精准施策,为高三毕业生编制复习手册,在培优班推行“小导师”制,鼓励学生站到讲台上去表达观点。

此外,石洋还积极组织教研活动,带教青年教师,是实现教育帮扶从“输血”到“造血”跨越的重要力量。他积极推动沪滇政治学科联合教研,组织跨区域集体备课6次,推动沪滇两地教师跨越山海进行思维碰撞。青年教师培养也结出喜人硕果,通过“三维诊断-靶向提升-实战演练”带教模式,指导3位教师获得金平县教学展示一等奖,推动6位带教的青年教师形成“问题链教学”特色风格,累计开设校级示范公开课10节。

“我们要让教育协作的薪火,在长宁与云南的土地上接力传递。”提起未来,石洋深感重任在肩,又满怀信心。

 

 

李伟超:做学生的科学引路人

 

2024年2月底,李伟超来到金平一中进行帮扶式支教工作,承担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教学任务。

“由于云南省和上海市的教学考核要求有很大区别,我做了许多教学上的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参与学校工作,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得到了改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回顾一年来的变化,李伟超说道。与此同时,李伟超还带教了一名本地青年教师,在他的指导下,青年教师的教学课例《感知物联网》入选云南省级中小学基础教育精品课,李伟超也荣获“帮扶模范奖”。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加强与本地教师的教研与交流,为金平县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李伟超说。

 

 

张庆华:用体育的力量创造美好人生

 

来到金平县不久,张庆华就暗下决心,要用体育的力量为边疆学子争取更加美好的人生。

这一年,张庆华想方设法为学校添置了篮球、足球等体育器材,并带领学生们进行训练。从最初的生疏和沟通困难,到如今能在体育场上流畅地互动,他见证了金平学子的进步与成长:“体育不仅强健了他们的体魄,更磨炼了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

“我愿做一颗火种、一名引路人,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年轻的体育教师与时俱进,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体育人才。”他说道。

 

 

依托长宁“组团式”帮扶团队和“省管校用”帮扶团队,金平县第一中学聚焦完善帮扶工作和学校管理机制、优化学校德育体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发展等方面发力,带动金平一中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沪滇协作的强大助力下,金平县第一中学的教育帮扶已产生明显效果。2024届高三年级在生源较弱的情况下,达到一本线9人,高一新生的生源结构有了质的突破,2024年恢复初中部招生,初一年级学生在测试中表现优异,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帮扶的种子正在金平县的土地结出累累硕果。

 

 

一体多翼 学校办学水平有力提升

 

2024年,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吴凯、体育教师孙益伟,以及西郊学校数学教师孙立人来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努力解决学校师资不足问题、提升教学水平、研发并开设了一系列特色课程,让这所以民族民间歌舞为发展主体的学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吴凯: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保护民族特色

 

初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时,吴凯团队面对的是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匮乏……而第一项挑战就是由于学校师资不足出现的结构性缺编。

为了使学校能按国家要求开齐开足规定课程并达到规定的课时数,吴凯多方协调,利用援滇资金招聘相关教师,解决了英语、数学、舞蹈、音乐和竹编等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初步缓解了学校日常教学的压力。

在提升教学水平上,吴凯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狠抓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管理,确保教师上好每一堂课;进行师徒结对,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开展教师培训,派出教师前往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跟岗研修。此外,吴凯团队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引入新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同时为孩子们捐赠学习用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作为一所以传承红河流域哈尼梯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民族特色是学校珍贵的文化资源。吴凯团队利用“组团式”帮扶资金聘请传承人到校为学生上课,将哈尼多声部民歌演唱引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促进哈尼古歌的传承和发展。以民族民间歌舞为学校发展主体,团队延续“一体多翼”的学校发展战略,利用州民族师范学校和上海支教教师的师资团队力量开设电商、竹编、傣陶、咖啡等特色课程。干货满满的课程、扎实的技能培养,让不少同学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能为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和家庭带来希望和改变。我也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继续在帮扶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吴凯说道。

 

孙立人:分层教育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

 

初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时,方言交流的隔阂、教学资源的匮乏、部分学生基础薄弱等挑战便接踵而至。根据当地学生情况,孙立人以“分层教学”为轴,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为高三冲刺学子建立错题追踪本,用思维导图梳理高考高频考点;为高二学生设立“数学游戏工坊”,将基础知识变化为生活情景,让抽象概念在乡土情境中落地生根。

孙立人还尝试将长宁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引入到红河。他通过建立学生数学能力数据库,精准定位知识盲区,为每个班级定制靶向训练习题集。“在帮扶团队与当地教师的协作下,高三毕业班的数学成绩有了较大提升。曾因成绩自卑的学生在月考中也纷纷取得进步。”

“未来,我期待继续将‘输血’转化为‘造血’,协助构建校本数学资源库,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探索‘梯田数学’乡土课程开发,让沪滇两地的教育薪火,照亮更多边疆学子的追梦之路。”他坚定地说道。

 

孙益伟: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经济做贡献

 

在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咖啡课、陶艺课和电商课一经开设便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如何让同学们在这些课程中培育出实用、前沿的职业技能?带着这一思考,孙益伟依托学校咖啡实训室与陶艺工坊,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构建“产业+文化+电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电商行业的运作模式和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孙益伟还积极在育人工作中融入民族和地域文化。在校团委工作中,他不仅以“红色铸魂·实践育人”为主线,策划组织“银发关怀”养老院志愿服务、迎新晚会等多项主题活动,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还通过“梯田文化保护行动”等社会实践,让青年学生在服务中理解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

“展望未来,我们将依托中组部‘组团式’帮扶机制,深化‘电商直播+咖啡实训’产教融合模式,力争培养出‘懂技术、会运营、爱家乡’的复合型人才,为云南红河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孙益伟表示。

依托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机制,长宁教师帮扶团队围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中职教育阶段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结合帮扶学校自身优势,凝练帮扶经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系统改革,使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有力提升。团队延续“一体多翼”的学校发展战略,民族民间歌舞等师资力量得到了较大的补充和提升,一系列特色课程也结出了累累硕果。

以傣陶特色课程打造为例,学校结合红河傣陶非遗文化建成陶艺实训基地,与国内高校、行业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进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打造了一套完整的陶艺教学体系。开设以来,学校携手多方开展《红河流域傣陶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纪录片拍摄及口述史》撰写工作和书籍出版。在帮扶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民族技艺作品《烟火人间》在2024年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荣获三等奖。工艺美术陶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技艺传承到瓷器开发的跨越。2024年,学校开设了电商课程,通过理论和实操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电商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培育新型技能人才,同时促进当地农产品的电商化推广,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奉献力量。

 

“长宁经验”落地边疆 跨越山海桃李芬芳

 

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背景下,一大批长宁教师热情奔赴距离上海近万里之遥的新疆辛勤耕耘,播撒教育的希望种子。2024年,长宁区教育局委派第十一批第二轮教育组三位教师人才前往新疆克拉玛依进行对口支援工作,西延安中学副校长王浩峰、江苏路第五小学副教导主任王立、虹桥中学教师李琥牢记着“援克不做客,援疆做干将”的誓言和使命前往新疆克拉玛依市支教,为克拉玛依教育带来一批优秀的“长宁经验”。

 

王浩峰:为“援克三问”交出满意答卷

 

“为何而来?来而何为?去而何留?”上海市对口支援克拉玛依市前方指挥部的“援克三问”叩动着无数援疆干部们的心,这也是援疆人才长宁教育组组长王浩峰日夜谨记思考的问题。

来到克拉玛依后,王浩峰担任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克区教研、督导和两地交流。到任之初,他便抓紧走访学校,了解情况,立足“教研的有效性”,对克区教研室的工作提出新的思路,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工作月报机制、常态化阶段交流机制等新的工作机制,并引入长宁优质教育资源予以支持和推进。此外,他推动克区“卓越教师发展”计划,成立“蔡忠平双新课改名师工作室”,改进督导评估方式;协助克市教育局,落实多个两地交流项目,持续推进克区中小学校和长宁区中小学校结对共建。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在教育人才培养、学校课程建设、优质均衡发展、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做好两地交流、资源共享和协作联动等工作。”提起在疆的未来工作,王浩峰满怀期望。

 

王立: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美术教学理念

 

“开阔当地美术教育眼界,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落实‘双新’课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学变革。”带着这样的援助目标,王立作为上海教育人才来到了新疆,担任克拉玛依市教育所美术教研员。

面对生源差异大、学具不足以及“双新”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尚未确立等诸多挑战,王立积极进行调研走访,通过听评课、上示范课进行教研指导,为当地教师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以现有教学条件为本的美术教学理念。结合克拉玛依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王立协助当地学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从版画、麦秆画、农民画到服饰设计,丰富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的美术课“流光溢彩”。

“希望在2025年,能够逐步组建出一支核心教研团队,通过工作室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同时促成两地教师互学互访,继续加强沪克两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当地的美术教育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王立说道。

 

李琥:教育智慧的传递和融合

 

从一名中学的一线教师,到挂职克拉玛依市教研所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教学者到指导者的角色转换带给了李琥不小的挑战。

援疆以来,李琥参与组织了多场市级教研活动,主持的上海名师领航四地小学道法联合教研活动,线上参与人数达到7000多人;参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指导工作,并前往克区、独山子区、乌尔禾区等基层学校听课调研,为克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一线学校教育教学建言献策。

此外,他还受邀担任自治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讨暨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展示交流活动评委、2025年克拉玛依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质量检测命题组组长,并成立了中小学思政名师工作室,发挥好上海援疆教师的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依托上海优质教育资源助力本地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在他的积极牵线下,上海市虹桥中学与克拉玛依三中开展冬日送温暖结对活动,用温情与关爱链接起沪克两地的学子。

“援疆不仅是责任和使命,更是教育智慧的传递和融合。我会牢记责任和使命,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援疆工作。”李琥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