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象之美 凝视生活
——黄阿忠的油画艺术实践
黄阿忠作为典型的海派艺术家代表,其创作始终贯穿着对东西方艺术哲学的系统性思考与创新性实践。他的艺术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又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形式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意象油画”体系。
黄阿忠的艺术实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师法自然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强调艺术创作应超越对客观世界的刻划模仿,从而追求心物交融的境界。其油画创作,摒弃了西方传统的透视法则与光影逻辑,反以线条、韵律与色块的象征性构建画面,从其《徽州古民居》图中体现,建筑轮廓的简练勾勒与色彩的虚实对比,构成大道至简的海派式从容。他提出“艺术家是熔炉”,强调通过积累、理解、分析将东西方艺术元素熔炼。《希腊风情》中爱琴海的几何化色块处理既呼应塞尚的结构主义,又植入水墨般的晕染下东方诗意,展现了“形而下”的西方技法与“形而上”的东方意境的辩证统一。
黄阿忠的意象油画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突破。其一通过对线条的书法性转化,将书法中的“飞白”“屋漏痕”等笔意融入油画笔触。《浦江》中船桅的枯笔勾勒,既具西方速写的动态感,又蕴含金石篆刻的力度;其二对色彩的象征性编码,摒弃固有色体系,以主观色彩构建情感空间。《小黄花》中明黄与靛蓝的对比,既呼应凡·高的表现主义激情,又以“黄为土、蓝为天”的东方五行观隐喻天地和谐;其三空间的诗意性留白,借鉴南宋马远“马一角构图”法,在画面中创造“未完成性”的空白区域。《华政步道》对苏州河畔建筑的处理,实景的片段化呈现与虚化的水波倒影,形成“可游可居”的文人画意境。
黄阿忠的艺术创作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哲学思维的介质化呈现。他以“熔炉”般的综合能力,将儒家的入世关怀、道家的自然观照、存在主义的生命叩问熔铸为独特的艺术语言,为中国当代艺术开辟了又一条既本土又国际的路径。在全球化与本土化激烈碰撞的今天,这种以哲学思维驱动创作语言的实践,为重构中国艺术的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同时提供了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研究新的范式。
撰稿 孔达达
黄阿忠:195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原上海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长宁区文联副主席、长宁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外滩》 油画
《梨花》 油画
《茑屋书店》 油画
《上生·新所广场》 油画
《历史钩沉》 油画
《稻取渔港》 油画
《华政步道》 油画
《福州路山东中路交叉口》 油画
《黄浦江东去·1978.12》 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