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柿”如意
□ 成莫愁
我喜爱中国画。中国画的乾坤之自在,全在于有着春风可人、祥气盎然的境界。一如传统的诗词歌赋,品而甘之如饴蜜,令作者与赏者都能从中获得精神上的一种共情,欢愉中牵手那份含蓄的美好意愿。
在国画中,譬如画一棵白菜,被喻为“百财”;画亭亭玉立的荷花,代表夫妇、家庭和和美美;青青竹子,是“节节高”的象征;画雍容艳丽的牡丹,寓意荣华富贵;画桃子寿而康,画石榴又言多子多孙……不一而足。
柿子,既是美味水果富有多种营养物质,同时也具有药用价值。它在水果中被誉为“果中圣果”“岁岁欢”,而且宜于种植。华北、华南地区逢春秋两季,正是种植柿子树的大好时机。文人墨客都喜以柿子作创作题材。诗人刘禹锡有首咏物诗:“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道出了一幅秋日红柿未被采摘仍挂在枝头上的景象,诗人由此抒发诗情:是继续留在世上,还是归隐而去?是赞赏还是叹息?眼见的是树上柿子,心中却有另一番人生感概。
柿子还被称为“柿子侯”,相传朱元璋小时候家贫,两天没吃饭,在霜降时节路过一棵柿子树,饥肠辘辘的他吃了树上柿子,才得以活下来。后来他当上了皇帝,再次经过此“救命树”,便封其为“柿子侯”。
柿子更多是显示了人文意义。没有比中国画在赋比兴上更具典型的中国特色了。中国文人画更是焕发出极大的诗情,让画意从简单的构图中读到不简单的绘画语言和哲理境界。柿子,便归属于吉祥、顺遂、安康、如意等属性。
在长宁老记者2024年的年会筹备会上,同行米舒老师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对我说:“你应该画一幅画为老同志祝寿。”是的,是的。以往长宁的年会上,我都作过不同程度的“练笔”。既然老朋友提出要我捐画,不拿出一张画就显得“没有格局”了。回家后翻开我个人画的盒子,一张小品《柿柿如意》跳入眼帘,快过年了就送这张画吧,句子美丽,好讨口彩!我选择个红色织锦锻做的圆盒子,将画装入其中,这样外包装更显示仪式感。
这张小品画构图并不复杂,但画面笼罩着祥和之气。浓淡干湿的笔墨,运笔自然又和谐,有一种令笔者自我欣赏、自我开怀、自我陶醉的自恋。它谈不上风骨峥嵘,也不色彩艳丽,不喧闹,不工细,画得倒是蛮轻松。笔和墨的处理以简洁为主,有种言不在多,灵动自然便好;色不在艳,和谐温馨是真。三个柿子在多片叶子围缀下,处在中心偏左一些的位置,是低调不显摆。柿子在色彩变化中展现出我真诚心愿:祝愿他人只要过得比我好!真的,你好才能我好啊!我在画中输入了一种平和温馨又善意的真情,用画笔写下我真诚的祈愿……
顺理成章题上《柿柿如意》,与起首章“大吉祥”遥相对应。画尽而意犹在。这幅奖品最终被年会主持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仪老师获得,愿她所得皆从愿。我们刚入厅时久别重逢热烈拥抱,后来她获奖我们俩合影再次紧紧相拥。
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缘份,写上小文分享生活的欢乐浪花。展望即将到来的2025年新春,祝愿大家新年没有忧愁,滿路阳光!拿得起,放得下,事事皆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