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聚焦
2025年01月17日

提升学科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护航百姓健康

 同仁医院检验科

 

 同仁医院麻醉手术科

 

 同仁医院妇产科

 

 同仁医院消化内科

 

近日,“2024年度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评选揭晓,同仁医院多家科室获此殊荣。本期“长宁医‘星’”系列报道聚焦其中的检验科、麻醉手术科、妇产科、消化内科等科室,探寻他们提升学科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护航百姓健康的密码。

 

同仁医院检验科

这群“侦察兵”

助力精准治疗破迷案

 

在现代医学中,检验科工作人员被誉为“疾病诊疗的侦察兵”。他们肩负着找出致病原因、确定感染类型和指导临床治疗等的重任。检验科的工作就像是一次次侦破迷案的过程,透过迷雾找出致病的“元凶”。

来到同仁医院就诊前,44岁的黄女士已经发热伴咳嗽咳痰5天,最高体温达到39.8度,且双下肢肌肉酸痛明显,胃口很差,连续几天都吃不下食物。

予以常规抗生素治疗后,黄女士仍有发热,且精神萎靡,医生便将她收治入院做进一步治疗。在之后的检查中,患者自身免疫抗体和风湿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而真菌G试验、呼吸道常见病原菌抗体均为阴性,痰培养为正常菌群生长。

追问病史,黄女士提到,前不久家里饲养的一只鹦鹉死了,她处理了鹦鹉的尸体。鉴于患者发热等症状未见好转,结合有鹦鹉饲养史,检验科和呼吸科医生建议为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并进行肺泡灌洗液相关测序检测,并最终明确了黄女士感染了“鹦鹉热衣原体”。

“我们对患者肺泡灌洗液使用新的技术手段二代测序方法——病原学宏基因组高通量检测(mNGS),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DNA阳性。”同仁医院检验科主任林锦骠介绍。

确诊黄女士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后,医生迅速为其调整用药,经过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后,患者肺部炎症明显吸收,发热咳嗽等明显缓解。正是有了检验技术的抽丝剥茧,黄女士的疾病元凶才得以“现形”。

而在同仁医院,“检验”同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多年来,同仁检验科强化“区域检验四化”的建设模式,主攻代谢慢病和免疫衰老的临床精准检测,发展分子测序、质谱组学和流式细胞技术平台。经过多轮学科建设,逐步凝练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三大建设方向:慢病“精准化”免疫检验及临床队列研究;区域检验“同质化、智慧化”管理;疑难病诊断 LDT“本土化”研发。

目前,科室专业组设置齐全,共开展大小项目450余项,为临床和周边区域提供全年24小时服务,并积极引进新的检测平台和拓展新的检测项目,形成标准化、系列化和精准化的检验特色。

团队聚焦以自身免疫病和代谢疾病为代表的慢病检验新指标的研发和应用。近五年累计发表SCI论文31篇,累计影响因子215.27,其中Q1区文章17篇,多篇获得专家述评;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免疫力数字解码”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开展临床研究15项,其中GCP10项、IIT5项;授权专利5项。研究成果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4项。在2023年上海市区级医院学科竞争力排名中获得第一。

诸多成绩的获得,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队伍。目前,检验科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共50人,硕博人员共20余名。团队成员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领军人才(海外优青)、上海市“十佳医技人员”、上海市卫健行业“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东方英才青年、国家QM人才、上海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优秀检验医师”“优秀检验技师”等各类荣誉称号及人才项目。

“不断夯实自身基础,坚持科研创新引领,围绕慢病精准检验新标志物的发现、检测方法开发、临床验证和运用展开研究,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以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全方位护航百姓健康。”林锦骠说出的,是同仁医院检验科所有成员为之不懈奋斗的方向。

 

同仁医院麻醉手术科

无影灯下的守护者

 

他们,让每一次的术后苏醒都伴随着温柔的呼唤;他们以仁心仁术,为众多患者撑起了一片无痛的天空,他们就是麻醉科医生。

13年前,廖先生在某医院接受了心脏支架手术,但术后症状仍反复。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脏病变愈发严重,体力不断下降,也因“反复胸闷气急”多次到医院接受抢救。

前不久,已经83岁的廖先生被救护车送到同仁医院,医生建议他接受冠脉搭桥术,但廖先生的心脏功能极差,被评估为麻醉手术高风险。

为了解决廖先生的胸闷气急,为手术“保驾护航”,同仁医院麻醉手术科为其制定了精准麻醉方案,采用血流动力学监测,实时监测患者心脏情况。

“我们在先进的监测技术指导下进行麻醉,精准滴定麻药来加深麻醉,观察到他出现心衰状况时,立刻使用强心药物。”同仁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张光明介绍,最终,这位高龄老人手术非常成功。

术后第1天,廖先生就脱离了呼吸机,术后第4天可以下床活动,术后半月不到便可生活自理,术后一个月心功能恢复良好,用廖先生的话说就是“可如健康人一样生活、锻炼”。

除了在高龄老人的麻醉上经验颇丰,同仁医院麻醉手术科在急危重症抢救方面也展现出卓越的能力。

前不久,69岁的陈先生因“突发胸痛”入院,入院血压仅60/40mmHg,处于休克状态,情况极其危急。

“患者急诊血管造影术确诊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并伴有大量心包积液。”张光明回忆道,于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开始了。

麻醉团队与外科团队紧密合作,仅用时1小时就将患者推入手术室。在麻醉医生的严密监护和调控下,为外科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尽管患者术前休克且需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但麻醉团队临危不乱,精准把控麻醉过程,手术历时6个小时,顺利结束。

术后,陈先生还一度出现脑梗、肝衰竭、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但在麻醉学科重症团队的努力下,患者安全度过了危险期,肝肾功能恢复,脑梗也无明显后遗症,成功康复出院。

近年来,同仁医院麻醉手术科人员结构优化升级,人才储备不断丰富,形成了老年麻醉、疼痛管理和重症管理三大学科特色,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通过精准麻醉和智能化麻醉体系,有效降低了老年患者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开展舒适化医疗服务,使无痛内镜和无痛分娩率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优质的服务和出色的技术,也让同仁麻醉手术科实至名归。

同仁医院麻醉手术科曾获上海市劳模集体和上海市红旗班组,目前是上海市第一批麻醉学医学重点专科、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麻醉专业基地、长宁区麻醉与重症医学硕博士创新人才基地、同仁医院的“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长宁区麻醉质量控制挂靠单位。目前,同仁医院麻醉手术科总人数181人,其中,医生46人,科研人员4人,护士131人,手术室22间,PACU床位19张,SICU床位19张,2019年至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

在过去的4年中,在上海市区级医院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上,麻醉手术科获得一年麻醉学第一名、三年第二名。科室近5年承担包括国自然、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健委和上海交大医工交叉等项目3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8篇,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文章24篇,获批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你只管乘风破浪,我为你保驾护航。”张光明说,这是麻醉手术科对全体手术医生的承诺,也是他们工作永恒不变的目标。

 

同仁医院妇产科

精心为女性

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驾护航

 

有着72年历史的同仁医院妇产科在夯实现有学科优势的同时,着力打造学科特色品牌,为女性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驾护航。

那是一个小年夜,正在和家人团聚的张女士突然一阵阴道大量出血,随后出现头晕乏力不适,家人即刻拨打120送往同仁医院就诊。急诊妇科诊间内,王锦波医生接诊并简单询问病史后准备为张女士做检查,当扩阴器放入的一瞬间,一块200ml大小血块掉出,紧接着血液不间断流出。瞬间,王锦波惊出一身冷汗,随即呼叫抢救室全员到位,开通静脉通路,完善全套抢救准备。此时,同仁医院手术室,高丹凤医生刚刚完成对一例宫外孕病人的救治,值班手机突然响起:速至急诊16间,有个患者正在大出血,切口妊娠或者宫颈妊娠可能!高丹凤和顾卓荣迅速赶到抢救室,迅速开通绿色抢救通道,在向妇产科主任丘瑾汇报的同时申请输血,一场与死神抢救生命的战斗开始了!很快,一支由妇产科、抢救室、麻醉手术科、介入科、输血科组成的抢救队伍集结完毕。与家属完成病情及术前沟通后,妇产科和介入科即刻为张女士行介入下子宫动脉栓塞术,最终手术顺利完成。第二天,妇产科陈敖峥主任又为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子宫瘢痕妊娠物清除术+子宫修补术+高危人流术。腹腔镜下,医生直接看到了即将穿透子宫的妊娠组织。

张女士的这次“历劫”元凶正是“切口妊娠”,“‘切口妊娠’是指妊娠孕囊着床于既往剖宫产术后的子宫瘢痕部位,属于剖宫产术的远期并发症之一。”丘瑾介绍,“一旦发生切口妊娠,严重者可致子宫破裂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需切除子宫。如果患者子宫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所幸,在治疗组和麻醉科的默契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恢复顺利。获益于同仁医院妇产科优质的医疗水平和多学科诊疗模式,张女士得以转危为安。

如今,同仁妇科已形成女性盆腔痛及盆底疾病、宫颈与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生殖内分泌三个特色亚专业,成为长宁区宫颈肿瘤医学和围绝经期管理医学硕博士创新人才基地。年门急诊量超过12万人次,专病门诊量超过4万人次,年手术量超过4000台。

近5年来,住院三四级手术比由40.6%提高至92.3%,宫/腹腔镜微创手术率近90%,急诊腹腔镜手术率近100%。每年妇科恶性肿瘤手术70余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手术20余例。2023年七个妇科重点收治病种中有两个进入全市前十位(卵巢囊肿第6/80位、子宫肌腺症第9/80位),并在全市妇科质控检查中排名同级同类医院第一。

产科的年分娩量稳定在2000例,针对高危孕产妇比例达到70%以上的特点,科室构建了孕产妇防治康管一体化模式,并将盆腹力学运动引入孕期疾病预防,接诊本区80%的危重孕产妇,在多学科团队支持下抢救成功率达100%;同时,开展创新性流程优化和个体化服务,分娩镇痛率提高到96%,剖宫产率降低至33%。

“在这样的防治康管模式下,我们今年分娩量上升了24%。”说到这里,丘瑾十分欣慰,“科室现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9名,副研究员1名,40岁以下青年医师占比64%。拥有研究生导师4名,博士5名,在读博士2名,硕博比达90%。”

近年来,妇产科以亚专业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连续五年在全院医教研综合目标考评中获得A等。

成绩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夯实现有学科优势,着力打造学科特色品牌,以精湛的医疗技术、温暖的服务态度,为女性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驾护航,这永远是我们的使命。”丘瑾的话温暖且有力。

 

同仁医院消化内科

他们是胃肠肿瘤、

慢性肝病的“克星”

 

这里是中国第一台纤维胃镜的发源地,也是国内最早开展早期胃肠肿瘤筛查的中心之一,这就是上海市同仁医院消化内科。

路漫漫其修远兮,历经多年学科建设和几代人的奋斗,同仁消化内科逐步形成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诊治、慢性肝病特色诊治、重症胰腺炎救治、胃肠动力障碍疾病诊治、炎症性肠病诊治等为主的学科特色。拓新个体化分阶段联合介入术,有效治疗门静脉高压重危并发症就是其中之一。

那是一位因肝硬化住院的病人,经过一个阶段治疗,病情稳定后准备出院,可就在出院当天却发生了意外。

“因为下午要出院,这位患者很高兴,中午没有吃饭就吃了几口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同仁消化内科主任施敏依旧历历在目,“可正是这几口梨却引发了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顷刻之间,血从患者的口中不断喷出,很快就喷满了两个小脸盆。

“一个成人体内有4000—5000毫升血液,而这个患者喷出的就有2000毫升左右,相当于身体里近一半的血液。”施敏回忆道,“我们即刻开展了抢救。”最终,经过全方位的抢救和诊治,医护人员将这位患者从死亡线拉了回来。

为了防止今后再出现类似的危险,由施敏牵头的联合MDT多学科团队又为其进行了“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这种治疗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方式,也被施敏称为与“大禹治水”异曲同工。

“我们在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开路搭桥——用支架疏导门静脉至肝静脉的正向血流,缓解门静脉高压,再用弹簧圈或硬化剂,将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进行栓塞,使血流无法再走这条曲张静脉,防止再次出血的风险。”施敏介绍道,正是在个体化联合介入手术的“加持”下,这位患者愈后良好。

对于患者的精准治疗,归根结底源于一个优质的团队。

同仁消化内科延续拓展学科特色项目,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重点发展消化系统疾病危重症救治、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中心”分级管理体系,实现早预警、早诊断、早治疗和早康复的服务新模式,并探索疑难危重症诊治的新方法。目前,同仁消化内科年门急诊量达17万例次,年出院病人近4000例次,内镜诊治近6万例次,这些指标均居上海同级同类医院前列。

近年来,围绕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微创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介入诊疗、重症胰腺炎综合救治,同仁消化内科进行了大量创新性工作,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市区级继续教育项目共30余次,获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及3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承担国家级、市区级科研项目6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并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娴熟临床技能的创新型医学人才,高级职称占比40%,其中交大博导2名,硕导4名。多人次荣获东方英才拔尖人才、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上海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计划、上海市区域名医、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模、上海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能手、区领军人才等荣誉。

“一切医疗创新都是为了病人,我们也始终会把患者生命与健康放第一位。”施敏说出的是同仁消化内科每一位成员的心声,用过硬的医学素养、强烈的责任,用科技赋能医学,保障大家消化健康,是他们每个人心中的信念。

 

撰稿  赵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