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0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闲趣
2024年10月11日

朱家角的“阿婆”

□ 凡  生

 

写过朱家角的桥。有道是“到了角里(朱家角别称)不看桥,等于角里勿曾到”。朱家角的桥遐迩闻名,每次前往,总会在一座座桥上停留一会儿,依稀感受着历史的厚重。自然不可能一一打卡,挑选几座而已。这次依然如故,停好车,步入古镇,迎面是放生桥,拾级而上,在桥中央立定,凭栏远眺,开阔的水面,清澈的河水,一栋栋飞檐翘角的建筑,一树树风中摇曳的枝叶,在水中晃晃悠悠,端的是水上一道风景,水下风景一道……

下了放生桥,沿着西井街一路优哉游哉,青砖黛瓦房屋,小桥流水人家,蜿蜒曲折小巷,对于久居都市的我等来说,不啻为世外桃源。脚步便有些不由自主,时而疾行,时而停滞,尽可能地不错过一处处美景……

古镇街巷众多,说得出名的老街有九条,依水旁河,一条条街皆有着一个又一个弄,据说全镇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弄有几十条之多,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曲径通幽,恍如迷宫。

一个个小弄幽深宁静,不见游人,我们随心所欲,走进了几处街弄,满足了我久违弄堂的新鲜好奇。

朱家角移步换景,河中不时有船儿慢悠悠地摇过来,摇过去,船儿轻晃,橹声细语,好一幅水乡风情图。见到了泰安桥(何家桥),看见了课植园,正欲过去,巷口一满头白发的阿婆向我们招着手:本地农家菜尝尝!方觉时间已是中午,也罢,正好借此小憩。

店堂在小巷里面,我们选择在巷口阿婆一旁的遮阳伞下坐定,点好菜和阿婆说着闲话,凉风习习,疲乏随风而去,甚是舒适。老板是对中年夫妇,镇上人家,店铺为自家屋舍,说巷口招揽游客的阿婆是他们家的邻居,帮忙来的。

朱家角值得一游的景点数不胜数,半天的时间显然无法尽兴。阿婆听见了我们的对话,转过头笑着说:“是的,下次再来嘛。”不过北大街无论如何是要走一走的,这是上海市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东起放生桥,西至美周弄,不长,三百多米。

饭后匆匆游览了课植园,随即走向北大街。

北大街背靠漕港河,旁临放生桥,早在古镇形成初期,就以水陆两运称便,商贾云集,“贸易甲于他镇”。茶楼酒肆、南北杂货、米行肉铺,百业俱全,时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之说。街上现在还保存有“涵大隆酱园”等百年老店。

大街狭窄,游人如织,游客多为国外友人,一位位兴致勃勃拍照购物,不亦乐乎。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扎肉、红烧蹄髈、各式糕点、炙毛豆、麦芽糖……应有尽有,忽然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店家是“阿婆”。朱家角不仅有众多的“阿婆粽”,还有“阿婆茶楼”!

“阿婆粽”多为前店后作坊,一家家“阿婆粽”前,或有阿婆现场包着粽子,或摆放着一盆盆酱汁好的肉和米及栗子、蛋黄等,让游人见证真材实料。粽子自不必说,一只只长方形的盘子或大圆盆,里面堆得满满当当,那是煮熟了付钱即可带走的粽子。“阿婆粽”不仅有粽子,还有诸如蹄髈、猪爪、扎肉多种特色风味的食品。

拿起手机网上一看:朱家角的“阿婆”早已成了一个品牌,阿婆们是朱家角粽子的“形象代言人”。又曰:朱家角“阿婆粽”在粽子界的名气不亚于五芳斋、王家沙等传统老字号……离开朱家角时,当然不忘买上些粽子,还有芡实糕。

“江南水乡千般好,最美朱家角。”朱家角无疑是美的,朱家角一位位忙碌的“阿婆”,同样是争芳斗艳的靓丽景观!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