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花园高低错落 三角空间亲近自然
中山公园“1.6万广场”新妆亮相
本报讯 经过精心规划与建设,日前,中山公园南门(银门叠翠)区域完成了全面升级。该项目提升了绿地形象,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块更亲近自然、舒适美观的休闲空间。
中山公园南门(银门叠翠)位于长宁路上,自1917年建成以来,这座承载着百年历史的园门,一直是公园的重要入口。2001年,为了配合地铁2号线的建设,南门外的1.6万平方米绿地被率先改建为开放式广场绿地,因其面积广阔,被大家亲切地称为“1.6万广场”。
改造前的“1.6万广场”,形状设计相对单一,植物配置缺乏层次感和丰富性,景观效果平平。特别是长宁路一侧,几个突兀的风井和大理石水景挡墙严重影响了美观度,成为市民眼中的“瑕疵”;而广场西侧的树阵广场,一直是市民们健身活动的热门地点,这里的银杏长势不好,树池和地面灯具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影响了市民的游园体验。
为解决这些问题,今年9月,区绿化市容局和区绿管中心对“1.6万广场”开启了改造项目。该项目对道路系统进行了优化,把原来6米宽的主路变窄为3米,取消了南北两侧的支路,把细碎的绿化空间和道路整合成了一个三面环路的三角空间;同时,在出入口设置了非机动车路障,实现人车分流的同时,还解决了非机动车乱停放的问题。
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对中心三角空间的改造。这里原本是一块无法进入的绿地,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可以游憩互动的自然式绿化空间。设计师们在这里营造出了起伏的微地形,并种植了多种植物,形成了一个迷你的自然小天地,市民们在这里自由地散步、探索,享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市民张阿姨表示,这是她最喜欢的变化之一,觉得这里仿佛是一个城市中的小秘境花园。
长宁路一侧的绿化也被整合成了一片完整的绿地,原来的支路变成了高低错落的雨水花园,用来收集雨水。这里还种植了黄杨、黄金香柳和白色山桃草等植物,形成了一条美丽的花境。此外,还对场地内的朴树古树进行重点保护,并设置了说明牌。
改造对道路铺装和休憩设施也进行了更新。三条道路都铺上了暖色调的砾石混凝土,还设置了水洗石长凳和木质长凳,让大家可以在树荫下休息聊天,欣赏美景。
改造过程中,绿地还保留了原有的风井和水池挡墙,但给它们穿上了“新衣服”,用一种有颗粒感的灰泥涂料进行装饰,让其看起来更加和谐。广场上的银杏树也被换成了白玉兰,让整个广场更加生机勃勃。
撰稿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