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9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教师节
2024年09月13日

三尺讲台展芳华 一生耕耘育桃李

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长宁的校园里,有许许多多的教师默默地深耕在教学一线。在第40个教师节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优秀教师、延安初级中学物理教师王霞,上海市优秀班主任、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物理教师於丰,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周颖芳,让我们聆听他们与孩子相伴的温暖故事,感受他们“桃李满天下”的教学生涯。

 

本版撰稿 何郁柠

 

与孩子们一起发现物理世界的奇妙

 

王霞,延安初级中学正高级物理教师,从教25年,期间担任20年毕业班的教学,12年物理教研组长。作为物理起点学科的教师,她始终以“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灵活、高效、扎实、本色”的课堂教学风格。她多次执教市级、区级研讨课,在市、区各类教学比赛获一、二等奖,并参与了市空中课堂“名师面对面”拍摄工作;领衔和参与了多个市级、区级课题研究,在课堂、作业、实验和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教研硕果累累。从教期间,王霞获上海市园丁奖、长宁区物理优秀学科带头人、长宁区先进教学工作者等荣誉。2024年,王霞获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临近教师节,延安初中物理教师王霞的办公室又热闹起来。刚毕业的孩子们回到母校,叽叽喳喳地分享着崭新的高中生活。也有已经工作的学生打来电话汇报近况,有一搭没一搭地唠家常。这是王霞教师生涯中最具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时刻。

“我的妈妈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小时候有的小孩家境不好,逃学现象很多,老师们就会去学生家里和家长沟通,鼓励孩子求学。至今,早已踏上社会的学生还在和妈妈打电话联络。”浓厚的师生情谊感动着王霞,也让她坚定地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

当自己成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后,领着孩子走进物理世界的大门就成为王霞的使命。“对于初中的小朋友来说,物理是一门新的学科,怎样让学生对物理感兴趣非常重要。”为此,王霞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以“心动、脑动、行动”为核心的物理教学方法,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雨天穿哪双鞋更防滑?怎样运用杠杆原理让握筷子更省力?学习了密度知识,如何用洗洁精和食用油等液体来制作彩虹杯?在王霞的物理课堂内外,各类趣味家庭小实验让同学们乐此不疲,各种奇思妙想也随之涌现。

“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已毕业的学生周易就是王霞课堂上的一位实验小能手,提起曾经做过的趣味物理实验,她仍记忆犹新:“从参透凸透镜成像原理,到组织我们开展近视原因探讨大赛,从杠杆原理的探究到一辆辆精巧投石车的制作,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不管在哪都能‘玩转’物理……王老师常说,物理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的学科,那些令我们艰涩难懂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也会迎刃而解。”

“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是一个从自然科学现象逐渐过渡到本质探究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同学们有足够的兴趣和毅力跨过这一步。”王霞用“鲜活”的物理起点教学,为学生搭起从现象到本质的学习阶梯。

作为学校的物理教研组长,王霞还带领着整个教研组朝着专业化方向迈进,将物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贯通、与高中课程有效衔接,构建了“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有层次、综合化”的延安初中物理课程体系,形成了“重实验、培养思维、减轻负担、提高效益”的物理学科特色。延安初中物理教研组荣获长宁区优秀教研组称号、长宁区工人先锋号、长宁区教育系统工人先锋号,教研组内多人获得高级教师职称,组内高级教师比例高达53.3%,在各个教学比赛中屡获殊荣。

在科研中,王霞带领着教研组坚持“以研促教”,先后开展了“实验教学”“以评促学”“单元教学”3个市级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类实验教学器材的“研发”亦是不断。

原来,一些实验器材和实验方式,并不能清晰地展示实验效果,反而因操作烦琐而消耗太多教学时间和精力。“我们希望,实验能带来更好的感官上的‘冲击’,让实验效果更明显,让实验教学更高效、更有趣。”于是,延安初中物理教研组开始了他们的“研发之路”。十几年来,教研组自主改进了许多物理实验教学器材,“延安初中物理教研组有一群爱搞实验教学研发的宝藏老师”更是出了名。“从延安初中走出去的学生,高中选科时选择物理的比例很高,这或许跟我们基于兴趣的物理启蒙有关。”王霞表示。

除了教学上的专业、认真,在延安初中的学生眼中,王霞还是一位温柔的老师。王霞认为,对于青春期的学生,爱学生很关键。而这样的“爱”,潜藏在许许多多不起眼的时刻:下午上课时准备的小点心、给来办公室问问题的同学一个鼓励的巧克力、成绩波动时的及时疏导和鼓励或是在午休和放学时间的耐心讲解……就这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5年的耕耘结出万千桃李。

最近,王霞的办公桌上,多了一封来自毕业学生小王的感谢信。小王的物理成绩并不好,但在王霞过去一年的帮助下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她在信中写道:“王老师,十分感谢您过去一年的付出,您真是非常好的老师,使我的物理有了令我十分惊讶的进步,就是那种知识自己走进我的脑袋的感觉!”

新学期的延初校园里,刚入学的“小豆丁”在走廊上肆意追逐大闹,而一旁已经抽条的毕业生却逐渐有了大人模样。王霞走在教学楼里,指了指形貌差异明显的两群孩子,像一位辛勤耕耘后迎来丰收的农人,饶有趣味又带着一丝欣慰地笑道:“你看,青春期的小朋友长得真快,读完四年就大不一样了。”

 

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摆渡人”

 

於丰,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正高级物理教师,从事一线物理教学工作24年,担任班主任21年。在教学上,她将物理核心知识点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探究身边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她是学生亦师亦友的知心人,不仅在学业上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更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温暖的关怀。从教期间,於丰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教学能手和上海市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曾四次获得上海市先进班集体称号;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教师项目。

 

碧绿的爬山虎爬上女校古老的墙壁,从教的第24年,市三女中物理教师於丰最大的感受仍然是:“当一名老师,太幸福了!”

作为一名一直工作在物理教学第一线的老教师,於丰以“浅显易懂、形式新颖、内容生动”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然而鲜有人知,在刚成为老师的时候,於丰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手足无措”。

“大学时学的是理工科,毕业的地方全是男孩子,就想换一种环境。”于是,教学经验为零的於丰一脚踏进市三女中的大门。

很快,“初为人师”的於丰发现了教学的一大难题——上课“讲不明白”。“你觉得已经讲明白了,但学生还不懂。”於丰将这归结于“不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很好的师傅,带着我一周三个课时,一节一节地备课,一段一段地分析。”这样的带教持续了整整五年。

在摸索着“成为一名好老师”的道路上,於丰不断研究女孩子学习理科的特征和方法,从贴近生活的趣味实验出发,将更加鲜活而生动的物理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测测头发的拉力,找找身边的守恒;将黄豆扔进洗洁精,感受阻力的存在;用手机拍摄身边真实的物体运动,分析数据得出规律……在於丰的物理课堂上,这些妙趣横生又引人入胜的实验屡见不鲜。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不仅仅是存在于书本上深奥的定理公式,还存在于生活中的一个个真实情境中。

从初入职场的“萌新”到经验老到的成熟教师,如今的於丰已经是学校的教研组长。她参与了上海版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工作,是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一团队的核心成员,也是初中新教材的分册主编。曾经深受老教师指导的於丰,也将这份关爱传递给更多的青年教师。她带领青年教师进行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读工作,并指导他们开了多节市级、区级公开课。她和老师们撰写的案例也在市级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并发表在《物理教学》杂志上。

“物理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还要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学科背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态度。”作为一名班主任,於丰传授给学生的,还有“成为能够解决问题的人”这一生活课题。

对此,於丰戏称自己的秘诀就是学会“偷懒”。在班级管理上,她采取“放羊”的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处理班级的各种事务。起初,同学们都不太适应,存在无从下手、规划失误、同学间意见冲突等现象。即使这样,於丰也不会直接干预,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协商、沟通、合作,从而解决问题。

于是每到中午,你总能在於丰的办公室看到这样一幕——一群学生围着於丰叽叽喳喳地汇报班级情况,询问事情处理得对不对、怎样更好地与老师沟通,於丰则时不时给出意见。

也有女孩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是陷入钻牛角尖的情绪,搬个小凳子坐在“丰丰”的身边就是一顿哭。等哭完,於丰默默递上纸巾“想好了怎么办吗?”“想好了。”“那就去吧。”走过的老师也都见怪不怪,偶尔打趣一句:“到这儿来又看到小姐姐在哭了。”

陷入情绪时的理性思考、遇到困难时的及时解决、协商合作时良好的待人接物,於丰的循循善诱让班级形成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也让同学们习得了受益一生的能力。

当然,所谓“偷懒”并不意味着完全地撒手不管,而是学会“抓大放小”,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摆渡人”。担任班主任多年,於丰致力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坚定地与她站在一起,引导学生在人生的渡口找到自我,从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已经毕业的小陶在校期间并不是一个擅长理科的学生,但画画特别好。在於丰的鼓励下,她找到并勇敢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人生方向,并如愿考上了同济大学的设计学院。”

还有一位学生,物理成绩非常优秀,但语文和英语相对薄弱。于是,於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鼓励学生利用其他同学学习物理的时间补习语文和英语。“我从高一带她,非常清楚她的物理功底,我有自信,即便是放弃一部分学习物理的时间,她依旧可以保持成绩。”事实证明於丰的评估是正确的。如今,这名学生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时光荏苒,二十多年来与学生一起度过的温暖瞬间,构筑成於丰教师生涯里闪着光的幸福时刻。她说:“师者慧心,生生不息。”当一届届学生在高中这个人生渡口乘了小船过河,各赴前程,於丰就收起船竿,默默回味着某一个学生们嘻嘻哈哈撑着伞接她上课的雨天,或是一起在大草坪上肆意欢笑的晴朗午后,然后用一颗慧心迎接新的学子。“当你看到孩子的那一瞬间,看到她开开心心扑向你的时候,心都融化了,还有什么可抱怨呢?”她笑着说。

 

用真情浇灌迟开的“花朵”

 

周颖芳,正高级教师,现任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4年,先后荣获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二十多项市区级荣誉。长宁区文明办以其故事为原型拍摄微电影《船儿漂漂》并举办道德讲堂活动。她倡导“个性化教学”,在推进个性化课程、生涯导师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倾注心血。她带动学校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发展,负责学本编写,获全国市区兄弟学校好评。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她多次主持立项市区级课题研究,为学校获得2014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一等奖作出重要贡献。她是区优秀学科带头人、区教育系统创新团队领衔人、区卓越教师培育发展室领衔人,不仅为长宁特殊教育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而且还把先进的特教经验辐射到云南。

 

市园丁奖、市三八红旗手、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在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周颖芳20余载的从师生涯里,获得过无数响亮的荣誉,但令她最难忘的,还是她的第一个市级荣誉。而这份荣誉的背后,藏着一个关于“伞”的故事。

那是一个临近放学的下午,突如其来的阵雨拦住了同学们回家的脚步。在发完最后一把备用伞后,周颖芳发现学生小盈还没有伞,于是她急忙从包里拿出自己的伞交给小盈,催促着她回家。尽管周颖芳一再强调没事,但回到家的小盈却仍不放心:“周老师,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了,我非常担心你,我要来给你送伞!”冒着大雨,小盈与母亲的身影又出现在了学校。

“恰逢那年市里评选‘中小幼’家庭教育指导者,小盈的母亲将孩子与我之间的故事写成文章送选,因此我收获了第一个市级荣誉。”每每回想起“送伞”这件事,周颖芳的眼眶都会湿润。“特殊学生身上有闪光点,也有他们的长处,他们有最珍贵最纯真的心。而我们老师们能做的,就是用师爱耐心等待那一朵朵迟开的心花。”

扎根特殊教育24年,担任班主任14年,周颖芳用爱与付出等来了一朵又一朵的花开。她奔走于每个特殊家庭之间,了解孩子背后的家庭故事与难处。对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她经常慷慨解囊,不计回报。有学生大小便失禁,周颖芳赶忙找来干净衣物帮着擦洗替换。因为想着学生心里所想,所以她便成为了学生最可信赖的人。

周颖芳的手机则是“家长热线”,时刻帮助家长们解决孩子难题。一次,一位已毕业的学生骨折了不肯手术,母亲连忙找上周颖芳,“骨折了还不进手术室,赶紧开刀,做完手术周老师来看你。”周颖芳一个电话,让这位学生乖乖地进了手术室。她将这些动人的师生故事,撰写成12万余字的教育小故事,汇编成《鲜活生命的美丽》一书。

深入特殊孩子的同时,一个问题始终盘旋在周颖芳的脑海中:对于这群特殊孩子来说,如何让他们的未来生活更有质量和尊严,让他们获得最合适的发展和安置?

“在特殊教育里,个别化教育是特别特别重要的,因为学生都是特殊的,必须要给学生提供符合他们成长需求的教育教学服务。”于是,周颖芳从个性化课程的推进、生涯导师工作的探索、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

生涯导师制是周颖芳近年来开展的市级课题,旨在通过生涯导师这一岗位提供特殊孩子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服务和课程选择,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工作刚推进,问题就来了。刚从重点中学转来的非非动不动就闹情绪、耍暴力,没人愿意做他的导师。作为课题负责人,周颖芳决定站出来做榜样。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扎堆出现。“雨天路堵,家长接他迟了,非非就在校门口大吵大闹;做室内操,他推倒了教室的桌椅,砸碎了操场的花瓶,吓得大家不敢靠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颖芳推心置腹地和非非家长沟通,又找来特教指导中心的专家对非非进行医学会诊,制订治疗方案,同时为非非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展示机会。安抚非非躁动的心后,周颖芳又将重心从情绪安抚转移到非非的个性化课程上,规划起孩子未来的发展之路。“我们发现,学校的咖啡制作课程非非很喜欢,也让他萌发成为一名咖啡师的梦想。”结束学校的4年学习后,非非加盟了“42咖啡”,成为了一名咖啡师。

如今,“特殊中职校生涯导师制”在长宁特职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生初入学时,学校即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测评,综合多方意见设定生涯发展方向。“学生到底适合就业、升学还是居家生活,确认生涯发展目标后,我们为孩子匹配不同类型的导师,并制定个性化课程实施计划,为毕业后融入社会作准备。”周颖芳介绍道。

从一名新教师,到学科带头人,再到成为卓越教师带领团队不断探索特殊教育的创新育人之道,周颖芳回首自己二十余年的教师生涯,初心竟然只是来自于小学语文老师在作文上的鼓励,是简单的一句“就是喜欢当老师”。成为教师后,周颖芳不断地把这种鼓励传递给学生,让这群特殊孩子重拾自信,闪闪发光。

9月初,周颖芳当班主任时带的第一届学生发来问候:“姐姐,最近降温了,要注意身体。”“咖啡师”非非也在朋友圈里晒出一张咖啡照片,心情颇好。毕业多年的小贾兴奋地汇报近况:“如今我还在上海中心大厦上班,最近又被表彰啦!”下午三点半,带教学生小雨发来短信:“周老师,我放学了,想来找您聊聊。”提起围绕在身边的学生,周颖芳骄傲又满足,因为孩子们心中那朵迟开的花朵,正朝着她绽放出灿烂。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