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3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教育
2024年03月01日

看,长宁校园的课堂有多精彩

走进长宁课堂,多姿多彩的课程助推着长宁学子的活力成长。本报以特色课程为主线推出“长宁课堂”系列报道,聚焦各学校校本特色课程、项目化学习、新教改探究、数字化转型等内容,以生动的课堂氛围、真实的学生感受和深入浅出的教学策略,探寻各类课堂背后的育人密码,展现充满活力的长宁教育。

本版撰稿 何郁柠

 

英语阅读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记市三女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走进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英语课堂,以“阅读圈”模式为框架,生动的文学阅读让同学们体验英语阅读的乐趣。走出教室,丰富的国际交流活动为市三学子提供了语言实践和文化交流的舞台。生活化、立体化的语言学习,让市三学子的外语学习变得有趣而多彩。

上课铃响起,市三女中里一堂报刊阅读课即将开始。高一年级的学生小严格外兴奋,这是她一周里最期待的英语课程。

以《中学生英语报》为阅读文本,同学们采用literature circle“阅读圈”的模式,四人一组从词汇、语法、内容等多维度解读文本,分角色交流对同一语篇的不同见解。而在课前,他们已经确定好组内的角色分工,并根据角色任务完成了“任务单”。

与老师同学们的共读下,有难度的语篇被逐一拆解,英语文学的魅力在深入浅出的解读中散发出来,小严开始体会到英语阅读的乐趣。“初中时,我以为英语学习就是应试刷题,大部分的英语阅读都来自于课本,也不知道怎样进行科学阅读。”但现在,全新的课程体验打开了她英语学习的“另外一扇窗”。“原来英语阅读也能这么有趣!”小严感叹。

“阅读能力的提升在于积累,‘阅读圈’的模式则是为学生提供了可供攀爬的支架,辅助学生外语阅读,更便捷、生动地进行阅读积累。”市三女中外语组组长丁燕婷介绍道。

为了不让知识“雁过无痕”,学校还在期末考试中专门开辟一块报刊阅读的考核板块,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外时间里,数字平台上的英语小说自主阅读也在持续进行,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书,坚持每天阅读打卡,并以音频、海报等形式展现所思所想。

“以知识能力和思维品质为指向,英语教学没有停留在为考试而进行的阅读,而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阅读习惯和文学素养。”丁燕婷说道。

老师们的良苦用心收获显著。在为期两年的英语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中,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开始主动地寻找课外阅读文本,阅读兴趣不断增长。英语阅读的学习,成为学生们眼中一场拨开迷雾、探索未知、拓宽视野的趣味旅程。

走出书面的文学阅读,语言习得还指向国际化文化传播的更高层次。在市三女中,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为市三学子提供了语言实践和文化交流的舞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市三女中陆续与9个国家与地区的16所学校结交了友好交流关系。每年,市三学子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与他们交流校园生活,开展文化活动。同时,许多市三学子也走出国门,参与校际互访、艺术科技论坛、多边课题研讨、学生领导力培养、一年期互换生交流等多种国际交流项目,从中锻炼自身胆量、体验他国文化、邂逅异域风情、收获国际友谊。与此同时,学校的AI外交官多语言实验室也为同学们在国际会议中解决沟通问题和语言障碍。

校园里,市三女中外语组致力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在校本拓展教学“文化之旅”“科技之旅”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市三英语阅读教学特色及阅读教学模式;“双新”背景下,“针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研究”也为市三女中的英语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源泉。此外,学校国际融合微课程的整合也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法语、日语等拓展型课程的开设进一步积累多语教学经验。

生活化、立体化的语言学习,带来一次次生动的多元文化之旅,让市三学子积淀深厚的文学阅读素养,也提升着跨文化交际与民族文化传播的能力。

 

 

智慧教学让“烧脑”课程变有趣

——复旦中学哲学课堂侧记

 

在复旦中学哲学特色班的学生看来,哲学课的课堂总是“烧脑又有趣,轻松又刺激”。学生们在观点交锋中培育哲学思维,在哲学议题中收获生活智慧。在这门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复旦中学合作的哲学特色课程中,“以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释现实生活问题,培养具有敏锐的哲学意识、浓郁的人文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始终是课程的育人目标。

“少小离家老大回,漂泊多年、两鬓斑白的游子与年少时的自己还是同一个人吗?”

“一艘在海上航行数百年的船,在维修中被不断替换掉原有的功能部件,它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船?”

复旦中学哲学特色班的课堂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新生将唐诗《回乡偶书》中作者贺知章的经历与著名的哲学问题“忒修斯之船”联系起来,引出同学们对人的根本属性、人的统一性进行探讨。一时间,教室里关于“是与不是”的问题众说纷纭。

“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发问和追问,而这就是哲学性质的思维。因此,大家的回答都是哲学性的回答。”在复旦中学2023年秋季学期的哲学特色课程《哲学导论》中,王新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同学们开启了哲学的大门,“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绝不遥远。”王新生对同学们说道。

2020年5月,长宁区与复旦大学签订共同建设复旦中学战略合作协议。经双方共同策划,中学哲学教育课程自2020年11月起开始实施。2021年2月,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复旦中学共建的 “长宁区复旦中学哲学教育基地”正式签约。每学期的周二下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老师们准时与高一、高二的孩子们开启时长90分钟的智慧之旅。

“虽然课程内容‘烧脑’,但氛围却很轻松,课堂上老师鼓励我们各抒己见,同学们的看法不同也没关系。”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会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探索身边事物、解决问题”是高一学生小周的最大收获。“遇到不同观点时,我会思考这种观点是否片面、经不经得起推敲,而不是一味地相信或反对。”他说。

除了哲学课程,学子讲堂的教学形式也颇受哲学特色班学生的欢迎。从“黑白玛丽”“电车难题”等经典哲学思想实验,到“什么是996”“人类在本世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等社会议题,孩子们将研究性学习成果通过演讲、辩论、赏析、演绎等不同形式在学子讲堂中加以呈现,道出自己对哲学和生活的所思所想。此外,哲学话剧表演、哲学辩论赛、哲学演讲、暑期中学生哲学夏令营等多元形式,进一步推动着学生打开哲学的“思维之窗”。

专业知识和日常话题相结合,让学生们学会用哲学的观点解释现实中的问题,锻炼了学习力、思辨力和表达力。而在校园中,多方力量的支持营造出浓厚的哲学学习氛围,保障学生在课内外持续高效学习。

在复旦中学淞虹路校区,总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哲学教育基地包含1间300人容量的多功能会议室、2间录播教室、1间阅览室和1间活动接待室,可实现师生开展哲学课程、专题会议、小组实践等多项功能。由教研组长、年级组长、课程助教和图书管理员等教师组成的“哲学特色班课程工作组”对学生实行教学指导与学业规划,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走进图书馆,图书管理员提供的阅读材料与课堂实录贴心又全面。

步入哲学课堂,复旦中学的学子从生活的山脚起步,不断攀爬智慧的高峰。步履艰辛时,许多学生便用那句常常被老师提起的诗激励自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语文课上大涨了地理知识

——虹桥中学课堂教学探索跨科授业

 

以“跨学科提素养,新教研促发展”为主题,在上海市虹桥中学“新教研”项目研讨暨虹桥中学65周年校庆专题活动中,各学科教师为大家带来一堂堂生动的跨学科公开课,并分享“新教研”下的教学经验与思考。以“笔记”为抓手促进创新能力培育,以跨学科真实情境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无形的核心素养在有形的课堂学习中成长起来。

走进虹桥中学语文教师丁京京的课堂,一连串地理知识在屏幕中闪现。各大洲的平均海拔、南极北极的平均气温、南极“风极”……在这篇以科考队南极探险为背景的课文《伟大的悲剧》里,极地的相关知识让同学们对文中风雪以及食物资源匮乏的描述有了更为具象的认知。

“学生能够更加设身处地地感受课文中的探险英雄所处的恶劣环境,从而领悟他们为人类进程不畏个人牺牲的伟大人性光辉。”丁京京介绍。

2023年,上海市虹桥中学以市教研室“指向核心素养的新教研”项目为契机,依托“深度教研”的理论与操作模型,在学校跨学科自然笔记课程研究基础上,以“四轮驱动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为主题开展项目研究。“怎样以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成为虹桥中学“新教研”教研组持续思考与实践的问题指向。

“所谓跨学科教学,不仅是知识的多元,而是真正让学科内核产生关联。”这是丁京京在不断磨课中的感悟。为此,丁京京立足文本解读的学科核心,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抛出了“语文书上和历史书上的探险事例侧重点有何不同?语言风格有何差异?”这一问题。

“历史书上侧重叙述,语文书中用更多的细节描写!”“历史书重视事件的意义,语文书上重点讲精神品质。”……学科间的比较引发思维的碰撞,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举手发言。

在虹桥中学教研组的教学实践中,跨学科教学还指向思维广度的引导与真实的情境运用。

数学课上,进博会大数据分析融入六年级的百分数应用,学生在历年进博会中的参展商、成交额等数据体会进博会开展的意义;物理课上,七年级科学课中“眼睛的构造”与八年级物理课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识点关联起来,学生通过人眼模拟调焦实验了解近视的矫正方法,直观感受物理学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们立足青铜器的历史发展、艺术水平等知识点,确定“探究青铜器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这一学习主题,从价值观培育出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将知识综合与真实问题解决于一体的整体教学思考,推进着综合学习中的跨界融合,进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虹桥中学校长薛剑晨介绍。与此同时,学校自然笔记课程特有的“观察、记录、阅读;展示、交流、合作;实践、体验、研究”18字学习方式贯穿课程设计始终,形成了基于观察力提升、培育创新素养的跨学科课程课堂教学范式。

以“笔记”为抓手促进创新能力培育,以跨学科真实情境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无形的核心素养在有形的课堂学习中成长起来。

目前,虹桥中学已组建起“课程教学专家”+“教导处”+ “综合研究室”+“教研组长”+“青年教师骨干”的跨学科教研共同体。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学习交流”“教学实践”“活动研讨”“教案研制”四轮驱动,明确了跨学科典型教案具备的四个主要特征、六个基本要素,以及“五大关注”实施策略,并积极开展各学科教学实践,目前形成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命科学、历史学科的跨学科典型教案。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