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警来“预警”,司法所当“协调员”,律所用“专业脑”支撑
“三所联动”,把“情理法”说通说透
本报讯 自上海市公安局大力推进“三所联动”机制后,长宁公安分局牵头的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了多部门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的转变。而在天山路街道,“三所联动”积极促成一个个既符合法理又不失情理的调解结果,将协同解纷新格局的效力最大化。
多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三所联动”机制中,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角色、分工不同,其中,社区民警是发现矛盾纠纷的“排头兵”、司法所是穿针引线的“协调员”、律师事务所则是矛盾化解的“专业脑”,如此一来,强强联合中融入“法、理、情”,持续提升矛盾纠纷调解质效。
在纺大小区居民眼中,天山路派出所社区民警孙礼钢是“驻家”民警,也是社区里的金牌“老调解”。10年来,他习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巧妙化解邻里纠纷,大事小情到了他跟前都能圆满解决。
“这么多年,调解矛盾纠纷遇到过不少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心得,在结合小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三所联动’机制值得大胆尝试。”孙礼钢说。
一般来说,矛盾纠纷都存在可调的“黄金期”,群众自己是矛盾纠纷预警的“前沿哨”,得天独厚的“社情民意气象站”就是纺大小区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矛盾的“观察哨”。
前段时间,“社情民意气象站”传来的一个消息,令孙礼钢“大吃一惊”。居民楼中,两户原本和睦相处的张、乔两家近日争吵不断,担心矛盾激化的楼组长赶紧告诉了孙礼钢。对于张、乔两家,孙礼钢并不陌生,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好邻居成了“冤家”?
经过上门走访,孙礼钢得知,由于张老伯独居在家,其子女便在门口安装了一个可视门铃。没想到,对面邻居乔阿姨担心自己的隐私安全,希望张老伯将门铃拆掉。
几番沟通下来,两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理论多了、矛盾升级。事关个人隐私的法律问题,孙礼钢有点拿不定主意,是不是请律师来帮忙呢?
于是,孙礼钢决定用“三所联动”机制化解矛盾。经过律师的法律解读和厂方专业技术人员对于智能门锁运行原理的分析,乔阿姨的担忧打消了,加上张老伯的家人主动提出将摄像头的有效视距设置为一米,最终这对老邻居和好如初。
“日常生活中,邻里间磕磕碰碰的不和谐‘音符’出现也正常,关键是及时发现和解决‘小隐患’。”孙礼钢介绍,纺大小区的“社情民意气象站”是由小区保安、社区群众、平安志愿者等组成的可依靠的社区力量,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矛盾及时上报,让矛盾发现更跨前。
有的时候,尽管矛盾纠纷化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一遇到专业领域的调解,传统的说理释法往往派不上用场,而且缺乏说服力。几次实践下来,孙礼钢觉得,依靠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共同参与的“三所联动”机制,把情、理、法“一次性”说通、说透,最大限度把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天山路街道既有弄堂的市井生活,也有高楼林立的繁华商圈,于是,天山路街道在社区综治中心设立“三所联动”工作室、在派出所设立“三所联动”调解室、在天山商圈设立“三所联动”工作点、在各居民区设立“三所联动”工作站,通过搭建多元解纷平台,让就地排查、调处化解简单、轻微、可速决的矛盾纠纷变成可能。
“三所联动”机制不断在辖区内深化推广,令大家开心的是,当法律和情感互为补充、协同发力时,新时代“枫桥经验”就会在长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撰稿 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