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脚板”加“大数据” 民生服务从“有”到“好”
多维指标综合评估、“数据跑腿”加“人工走访”、动态预警监测管理……开展主题教育以来,区民政局聚焦民政领域重点问题,持续探索创新,推动民生服务从“有”到“好”,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
多维指标综合评估
让“政策找人”更精准
近日,区民政局收到一份来自低保对象顾先生的感谢:“感谢社区救助顾问团队,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着想,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顾先生因身体原因,常年领取病假工资,妻子50多岁,因社保缴费年限不足,无法退休赋闲在家,女儿正就读高中。顾先生签订了《社会救助对象信用告知承诺书》,前段时间他主动告诉社区救助顾问,其单位已为其办理退休,社区救助顾问便对顾先生一家的低保资格重新评估认定。
经过重新评估,顾先生一家的核定结果为超过人均收入低保标准,经沟通后,工作人员为其办理退出低保手续。然而,在受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顾先生家人均收入不符合低保标准,但仍符合低收入家庭标准。考虑到顾先生的女儿正处高中阶段,学费较高,工作人员便指导他们申请低收入家庭教育专项救助进而减轻教育方面的支出压力,并列入低收入家庭关注重点。
多维度综合评估,让困难群众需求反映到实处。区民政局在推进“政策找人”工作机制的同时,积极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率先建立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体系,在传统的经济困境指标上,选取物质、健康、教育、就业、社会支持、家中是否有未成年人等6大维度10个指标,研发集智能、精准、高效、便捷为一体的综合评估信息平台。结合长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以“多维贫困”衡量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科学研判,形成高、中、低三个层级困境程度,兼顾贫困发生率和贫困强度,全面反映“区域贫困差异”,做到需求统一评估、对象统一认定、结果多方应用、救助综合实施。
善用大数据
更要肯用“铁脚板”
近日,天山路街道居民小Y收到了一份来自社区救助顾问的“私人定制”方案。原来,社区救助顾问通过“社区云2.0”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小Y一家人的困难情况后向“小强工作室”上报。救助顾问小强采用个案“一对一”的服务方式,上门与小Y父母进行了详谈,逐一分析小Y目前以及将来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为其制定帮扶方案。
小Y智力四级残疾,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从辅读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家由父母照顾。父母是普通的退休职工,为了保障小Y今后生活,通过灵活就业为其缴纳社保。每月社保费用、全家的生活支出和弟弟的学费仅靠父母退休金维持,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于是小Y父母决定退出灵活就业参保。
此后,工作人员借助线上平台重新进行需求综合评估,通过匹配政策,链接辖区资源,为小Y谋到了一份在阳光之家工作的机会,并成功入职。
“数据跑腿”加“人工走访”融合发展,深化“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救助实践。通过民政牵头、部门尽责、社会组织参与,长宁区全面推行社区救助顾问制度,组建起“专业社区救助顾问+社区救助志愿者”队伍,目前,已集结区级层面、街镇层面、居委会层面、社会层面等230人的队伍。
据介绍,近年来,通过数据比对与线下走访,长宁区已累计排查2.12万人次,提供政策或服务2998人次。长宁区通过社区救助顾问对“社区云”筛选的社区困难群体进行线下走访排摸,确定重点关注人员清单,结合线上综合评估结果,明确“中度、高度”困境家庭,再与社区救助顾问进行结对帮扶,提供“一户一策”的救助方案,实现“线上大数据”与“线下铁脚板”无缝衔接,促进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更大跨越。
动态预警实时监测
织好社会救助网
52岁的老林是北新泾街道低保人员,由于独身、贫困等原因长期暂住在朋友家中,街道将其纳入动态预警监测,定期进行关心随访。前段时间,他突发脑梗引起偏瘫,造成生活无法自理,朋友也不再提供住宿,住房和护理成为当下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老林出院后,社区救助顾问先帮他落实了住处,并先行垫付住宿费用,购买食品及日常所需物资送上门。与此同时,根据他的实际困难以及本人意愿,社区救助顾问积极为他联系了养老院,希望他的生活能够得到安稳的照顾。第二天一大早,养老院就派专人专车过来了,救助顾问从旁全程协助其办理入院评估、合同签订等手续,直至送他上车,圆满地解决了老林的住宿和照顾问题。
动态预警监测管理,让社会救助更加稳定持续。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单位《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长宁区形成长效常态,深化“督导+核查”动态管理监管机制,在社会救助合力上求融合,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全链条、无死角的信息共享核查长效模式,深化对社会救助对象动态监测管理,特别针对救助对象中在监狱服刑、就业状况变动、已死亡人员、残疾等级变更等情况加强信息互联核查,切实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落到实处。
撰稿 谭奕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