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9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纵横
2023年09月15日

长宁区多措并举 推进各项人防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16日,是第23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也是上海举办全市防空警报试鸣的第16个年头。本周,长宁区结合试鸣在园区、居民区组织防空演练,并同步在全区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市民的国防观念和防空防灾意识。近年来,为了做好人防宣教工作,长宁区国防动员办公室紧扣“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职能使命,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进人防宣教进社区、人防工作数字化转型和人防工程公益化使用等重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摸索人防工作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归纳总结出诸多行之有效且值得参考借鉴的工作方法,持续增强辖区居民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

 

 

多样化防空演练深入人心

人防宣教进社区

 

9月12日中午,临空建滔商业广场1楼熙熙攘攘,园区白领和周边居民们被这里的许多点位吸引住了目光。人防宣传、知识问答、救生技能培训……今年的长宁区人民防空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给市民们带来了丰富的体验。

由上海市蓝天救援队开设的点位可谓十分“吸粉”。逃生面罩怎么戴?救生结怎么打?实施心肺复苏有哪些要点?这些救生技能,都由救援队队员手把手教给市民们。在队员们的细心讲解下,70多岁的黄阿姨几番尝试,终于掌握了救生绳打结的要领。

“身体前倾,肩膀和手臂呈垂直角度……”不少白领和居民还在救援队队员的指导下尝试实施了心肺复苏。“这个动作比我想象中难得多,发力都集中在一个部位,节奏也比较快,不一会儿手就酸了。”来自临空园区的白领陶先生第一个自告奋勇尝试,结束后他告诉记者,“快速高效地进行心肺复苏虽然很困难,但这都是非常有用的知识。”

在知识问答等点位上,各式各样的手册和宣传品吸引了路过的白领和居民们。各类安全科普知识印在手册和海报上一目了然,让参加活动的白领、居民对防空警报试鸣、人防工程的防护能力等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路走过来感觉学到了很多,能让我们防患于未然。”市民胡女士表示。

从地上走入地下,白领和居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人防工程。人防工程有哪些标识?危急情况下如何使用?平时又该如何保护?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民防工程的基础知识、战时作用、平时作用、配备的设施设备等情况,让群众进一步认识了这座“地下长城”。

今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长宁区国动办还将组织民众开展人员疏散掩(隐)蔽、平战转换等演训活动,让民众进行防灾减灾、避险逃生的活动体验,在吸引民众积极参与的同时,实现宣教演训有机融合。

除了“全民国防教育日”的宣传活动,长宁区国动办也将民防宣教送到了居民家门口。在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的纺大居民区内,坐落着一处民防微型宣教馆,虽整体面积有限,却直观展示了民防工作的点点滴滴,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自开放以来,区国动办会同街道用心策划、精心布置、匠心服务,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好评。

在长宁区国动办的支持下,天山路街道成为了人防宣教进社区试点基地之一,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一方面,该街道构筑了宣教共享平台,建设了特色宣教板块,充分利用各社区现有资源,打造固定阵地和特色板块,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另一方面,提升人防宣教效果,确保宣教科学规范。各社区物色培养了一批民防志愿者担任社区宣教“小讲师”,区国动办主动跨前,协调对接,邀请市级专业师资力量及区级民防教师团队进行专业指导,定期定点开展宣教活动。

长宁区国动办将继续携手区相关部门及各街镇,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不断推动人防宣教进社区工作走深走实,将人防宣传教育送进小区、园区,筑牢社区、园区“安全墙”,引导居民进一步认识人防、了解人防、关注人防、支持人防,真正打通人防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

 

 

人防工程有了“智能监管员”

科技赋能助推长宁区人防工作数字化转型

 

地下人防工程主要用于战时人员掩蔽,平时的维护管理工作容易被人忽视。如何确保工程内发生异常情况后能够及时得到处置?近期,长宁区“数字民防”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它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该系统能让一线巡检人员、人防主管部门领导及业务科室负责人同时获得情况反馈,在形成工作合力中实现人防工程应检尽检,提高了维护管理水平。

近年来,随着人防工程总量不断增加,长宁区工程维护管理任务重与维护管理人员数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此,长宁区国动办组织研发“数字民防”管理系统,提高人防工程维护管理效率。

“一旦人防工程内出现人员擅自闯入、温湿度超标、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气体侵入等异常现象,‘数字民防’管理系统便会自动报警。”长宁区国动办主任赵冬兵介绍说,该系统的这一自动预警功能大幅度提高了工程巡检的针对性,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一线人手。

“减少了巡检次数,并不意味着减轻监管责任。”区国动办将预警终端分别接入区民防工程管理所人员、区国动办工程科负责人、区国动办主管领导三个层面人员的工作手机,做到三级同报、人人有责,形成监管合力,促进隐患问题及时解决。

长宁区“数字民防”管理系统架构由3个端口组成:手机端、电脑端、大屏端,3个端口数据共享、一体联动。“这就好比一个人有了三头六臂,可以同时应对多种情况。”区国动办工程科负责人叶国毅说。

手机端的优势是可移动,人防设施巡检数据线上采集的任务便赋予手机端。接到该系统预警信息后,一线管理员通过视频回放、现场核验等方法,确认风险预警是否属实。随后将确认结果、处置计划上传到系统平台,接受业务部门同步指导。

电脑端的主要功能是数据汇集和业务场景应用。依托建筑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研发团队在系统平台上设计出一座要素齐全的三维立体人防工程。“通过电脑端对这座工程‘庖丁解牛’,可以引导一线管理员了解掌握‘哪个口进、哪个口出,检查什么、怎么检查’等巡检知识。”区民防工程管理所负责人崔健告诉笔者,依托电脑端里的这座虚拟工程,可以让大家学会不少具体管用的维护管理方法。

大屏端的特点是可视化效果强。区人防工程的数量、面积、位置等相关数据,在大屏端均得以直观展示,为指挥员实施决策提供有力信息支撑。

“我们研发该系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添薪加柴再续火。”系统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在上海政务云框架下开发“数字民防”管理系统,确保了网络安全自主可控。

此举还利于人防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平时维护人防工程及设施设备,战时精准使用人防工程、顺利实施人员掩蔽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悉,下一步,区国动办将围绕人防工程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这一课题,继续为“数字民防”管理系统赋能,打造功能更为齐全的人防工程“智能监管员”。

 

人防工程成为“网红打卡地”

长宁区人防地下空间焕发源源不断“生命力”

 

傍晚,一支老年乐队正在演奏乐器、排练合唱。婉转悠扬、欢快明亮的音符从乐器中缓缓流出,还有爱唱歌的老人一展歌喉,场面欢快热闹。

这一幕发生在仙霞新村街道茅台新苑居民区人防地下空间“闲下来共创社”,这是一个集文化艺术、协商议事、展览展示、居民活动、安全训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共建共治共享空间,设置有党建初心驿、数字阅读室、综合同心园、茅庐议事厅、匠心微家苑、黑胶影音室、社区公共安全培训体验中心等服务空间,总面积近600平方米。在茅台新苑,“闲下来共创社”还有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茅庐”。

今年年初,“茅庐” 顺利建成并已对外开放使用,丰富了周边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生活,居民们还自发成立了“茅融融”志愿者团队参与“茅庐”维护和各类活动组织。通过打造“茅庐”等一批社区闲置空间综合利用样板, 区国动办联手仙霞新村街道“向上向下要空间,金边银角做文章”,持续提升“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能级。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区国动办就联合仙霞新村街道成功打造出区域内首个人防工程公益化使用精品项目——虹仙居民区“闲下来合作社”,首创“闲下来”人防地下空间公益化使用品牌。考虑到人防工程战备功能的完好,设计师将这一特点转化为空间上的优势,将整个1100平方米规划成不同的使用区域,赋予了整个空间丰富的使用功能。A区为社区中心,包含了社区公共客厅、书吧等开放空间,以及活动室、自习室等预约制空间,还有“阿姨驿站”等社区便民服务内容。B区为青年中心,支持青年社群与创意工作者,同时提供有录音室、摄影棚、会议室等。

“闲下来合作社”的成功运营使小区内的“防空洞”变身为“宝藏空间”,其人防工程独特的结构经过规划设计,在受到居民们欢迎的同时也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使之成为“网红”打卡点。

利用人防工程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美好生活需求,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据了解,长宁区已累计推出32座人防工程、20000多平方米,投入公益化使用,实行“一洞一方案”。使用范围包括居民活动室、社区会客厅、社区仓库、非机动车库等公益用途,受到社区广泛欢迎和好评,长宁区的人防地下空间也正在焕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撰稿  李媛媛  谭奕茂

  供图  长宁区国防动员办公室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